杨凌市场监管局狠抓民生领域行业整治工作纪实
今年以来,杨凌示范区“无黑无恶”创建活动持续发力,杨凌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杨凌市场监管局)始终把民生领域作为行业治乱的重点来抓,通过在市场监管领域提出“瞄准乱象、标准先行、精准治乱、行业联创、社会共治”的“1+10+N”综合治理思路和举措,着力营造公平有序、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为当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让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织密“智慧”监管网
9月9日上午,在杨凌市场监管局“12315”指挥中心内,值班员陈娟娜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电脑系统,仔细梳理各类市民投诉信息和举报线索。指挥中心一侧墙面上,超大液晶屏幕上显示着城区9处集贸、餐饮市场等实时监控画面,让工作人员随时掌握市场运营情况。
“疫情较为严重的那段时期,有一天,指挥中心接到一位顾客电话投诉,反映一家超市的商品标价与实际价值不符,有变相抬高商品价格的嫌疑。为了迅速处理这起群众投诉,我们通过线上联系商家调查核实情况,不到半个小时就处理完毕,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回复给当事人,双方均表示接受处理意见。”陈娟娜说,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杨凌市场监管局通过建设智慧监管平台,与辖区内农贸市场、超市、药店等50多个重点行业企业实现互联互通,执法人员与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实现了“云对话”,可以通过网络快速调查处理各类消费投诉案件。
自去年以来,杨凌市场监管局以行业综合治理为总目标,针对辖区内的小作坊、集贸市场等10个治乱重点,制定出台了“1+10+N”治理方案,通过发挥智慧监管系统“云上服务”,分析“12315”投诉举报平台数据,对辖区内1.8万个市场主体进行全面排查,对发现的问题逐一进行处理。
截至目前,这套智慧监管系统受理处置食品、药品、价格、合同等消费维权1445件,挖掘处置涉恶涉乱线索69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群众对办理满意度达到99.4%。
守牢食品“安全线”
“自从我家馒头铺子入驻园区后,一切按照企业模式发展,通过升级改造终于拿到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成了一家小微企业,产值利润比以前翻了几倍。”记者面前的林游,是杨凌渝邦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提起近年来企业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一脸喜悦之情。
林游所说的“园区”,是杨凌示范区第一家食品小作坊集中生产园区——杨凌农科麦力祺食品生产园。自从他经营的面食加工作坊迁入园区后,按照园区统一规划进行了升级改造,生产厂区从过去的14平方米,扩展到500多平方米,每天可生产面条、水饺800多公斤,产值收入增长近10倍。
“以前,群众心目中的食品小作坊,大都是‘卫生脏乱差,还怕乱添加’的负面印象。”杨凌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刘春阳告诉记者,这个现代化的食品企业园区建成后,对入驻企业的原料供应、物流配送、日常管理等方面,园区都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举措。
与此同时,杨凌市场监管局聚焦民生诉求,乘着杨凌“无黑无恶”创建活动这股时代东风,把行业长效长治与产业培育统筹谋划,让“小园区”承载社会治理“大课题”,通过引导社会力量为园区注入资金动能,引进全区九成以上豆制品、面制品、蒸煮类食品小作坊入园,探索建立了“集中生产、常态监制、孵化发展”的食品小作坊治理新模式,在“请进门”实现规范生产的同时,对小作坊实施“扶上马,送一程”,项目检测做到“全天候、家家抽、批批检”,不断促进业态壮大。
打造城市餐饮“新名片”
老冯,是杨凌蘸水面行业的名人,他经营自己的蘸水面馆已经10余年了。去年8月,他为了响应杨凌“无黑无恶”创建活动,在杨凌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不仅对店面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还在店内明显位置张贴了“食安杨凌一码通”,顾客只需扫一扫,就可追根溯源了解食品信息。这样严格的保障食品安全消费方式,为他带来了更多回头客。
去年以来,杨凌市场监管局结合“无黑无恶”创建活动,率先在餐饮行业实行从选料、进货、加工等流程就开始的溯源追责举措,对食品安全进行层层把关,又创新推出了“食安杨凌一码通”食品安全查询系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为方便、安心的食品安全保障服务。
“进到菜市场里就能在公告栏上看到当季的菜价、肉价和醒目的‘无黑无恶’创建标语,让人每天买菜都格外安心。”白焕林所在小区正对面便是杨凌五星批发市场,她告诉记者,过去买肉买菜都得找熟人买才放心,近几年,市场里每家店铺都是亮证经营,市场门口设有“公平秤”,这给老百姓带来了满满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