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门干部”问题需多措并举
“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进入机关门,由于长期“躲”在深宅大楼,“浮”于文山会海,习惯做机关的“稻草人”,对基层基本不熟悉,对群众基本不了解,以至于出台相关政策时,要么脱离实际,要么操作性不强。补好“三门干部”基层锻炼这块短板,还得完善机制,多措并举,让“三门干部”沉得下、用得上、学得到、留得住。
一是要沉得下。建立新录公务员下基层机制,完善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调研制度,健全政策出台征求基层意见制度,坚持重大决策群众参与制度,让政策出台能够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让青年干部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真正沉入基层。
二是要用得上。青年干部下基层,不能随意往基层一扔了之。要发挥青年干部专业特长,让青年干部所学理论在基层岗位用得上、能发展,既要利于基层工作开展,又要利于干部未来发展。基层并非就是一定到农村、到社区,工厂的生产一线、科研机构的实验室、服务行业的最基层窗口等等都应当是基层。要结合地方实际,地方最需要哪方面人才就选派哪方面的干部,如果不切实际,派送不当,结果基层用不上,反而耽误干部成长。
三是要学得到。“三门干部”缺少的是社会阅历和基层工作经验,为了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少走弯路,基层单位要充分发挥“老基层”“老技术”“老能手”余热,进一步完善“传帮带”工作机制,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让青年干部迅速融入基层群众、积累基层工作经验、掌握基本工作方法,助力“三门干部”迅速成长为“多能干部”,尽快成长为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干部人才。
四是要留得住。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让青年干部能够留下来、愿意留下来,最终实现留得住的目标。当前,因受“干部年轻化”用人机制的影响,一些基层干部担心在基层待久了,年龄大了,错过了提拔重用的机会,加上基层条件差、任务重、待遇低,一些青年干部利用精力旺盛、文字功底扎实等优势,通过领导机关借用、借调、选调等方式重返机关门。要建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实绩,淡化年龄,要让干实事、扎基层的“老实人”有更多的晋升机会。要切实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待遇保障,解决青年干部交通、住房、子女入学等各方面困难,让青年干部真正沉下心在基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