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水平大学 培养高素质人才
null
草地占我国国土面积40%,为人类提供了优质安全的植物与动物食品、创造优美环境。随着我国生态文明战略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与“草”相关的新业态、新模式日益兴盛,产业人才需求不断加大。青岛农业大学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2019年获批增设草业科学专业,专门培养支撑现代草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于今年开始招生。此前,学校还获批举办国内首个马业科学专业。新专业灵活设置的背后,是学校山东省一流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含草学)学科的强力支撑。该学科会聚了一批动物科技、牧草学等领域高端人才,为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学科统领”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学生为本”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成共识,成效显著。
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优势学科高峰突起
“双一流”建设的号角,在这所地处崂山脚下、黄海之滨的校园里吹响。学校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省八大战略、十强产业需求,不断调整学科布局,优化研究方向,推动学科发展进入快车道,构建起以农业学科为主导,生命科学研究优势突出,八大学科门类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2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3个学科稳居ESI全球排名前1%,7个学科进入软科“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学校进入USNew2020世界大学排行榜,在2019年自然指数排名中位居内地高校第110位。
学科建设的“青农速度”,成为学校在新时代新阶段的鲜明标签。作为山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A类单位、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单位,多个学科日渐呈现“高峰”态势。农业工程学科在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和种子繁育机械化技术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上优势明显,打破国外长期垄断,成果在20多个省份及多个周边国家推广应用。草业学科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在黄三角农高区积极探索黄淮海苜蓿业发展、草业遗传改良与利用,在产业人才培养上独具优势。作物学学科聚焦解决山东省半湿润易旱区主要粮油作物科学和生产问题,“青麦6号”连续突破旱地小麦大面积亩纪录和盐碱地小麦高产纪录,“鲁花11号”成为全国推广面积较大的花生品种。
强劲的学科发展态势,吸引、会集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学校拥有“双聘”两院院士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别、省级称号人才近300人,一支教师队伍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选科技部门2020年公布的“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是山东省仅有的入选高校。
依托优势,彰显特色,多措并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建设是“纲”,纲举则目张。在学科统领战略下,不仅师资力量日益雄厚、科研产出更加高效、社会服务精准对接,人才培养质量也稳步提升。作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首批立项重点建设大学,学校获批国家级别、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国家级别特色专业4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7个,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2个。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探索专业教学融入育人案例的做法,引导学生增强学农爱农意识,到农业生产一线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强化实践育人,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学校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校园文化品牌,获评“省级文明校园”。
顺应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人才需求,灵活调整培养方式。学校于2017年设立全国首个植物医学学院,在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培养“植物全科医生”,先进育人理念获广泛认可。2018年,该专业方向招收30名享受“两免一补”公费农科生。目前,学校农学、动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4个专业都招收和培养公费农科生。
强化“订单式”人才输出,为新旧动能转换聚才。学校聚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对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改造布局“新农科”专业,不断巩固涉农优势专业、培育“亲农”特色学科专业群,培植壮大服务农业“新六产”的人才培养体系。食品学院通过采用“双师型”教学模式为行业输送了一批高水平复合型人才。2016届校友张宝是一位企业负责人,也是校聘企业导师。在他看来,学校这一做法必将培养更多像自己一样敢闯敢干的“食创客”,以“年轻血液”促进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