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值得尊敬的大学
在人杰地灵的齐鲁大地,有这样一所高校:她位于海滨之城——青岛的唐岛湾畔,面朝大海、四季花开;她是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她秉承“家国同心、艰苦奋斗、惟真惟实、追求卓越”的精神,坚持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
她,就是“值得尊敬的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面朝大海
四季花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地处迷人的帆船之都、海滨之城、享有极高美誉的山东青岛。这座城市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植物繁多,曾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有着“东方瑞士”之称。青岛校区也是目前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学习生活的地方。
一年四季,春天樱花盛开,鸟语花香,一片春光明媚;夏天格外凉爽,舒适宜人,完全不用忍受“烧烤模式”;秋天落叶满地,秋高气爽;冬天银装素裹,极少出现严寒。四季流转,总有让人流连忘返的景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校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生态之城、石油之城——山东东营。这座城市是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故里,也是山东地方代表戏曲吕剧的发源地。
拥有青岛和东营两大校区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园总面积4774亩,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不仅有着绝美的校园风景,中石大的学子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拥有60多个校级社团、200多个院级社团。在这里,只要有想法、有热情,每个学子都能创造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尽情发挥自己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学校每年都会举行交响音乐会、迎新晚会、新年晚会、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平台高端
名师荟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共建高校、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1953年,顶着“贫油国”帽子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新中国首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北京石油学院,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只用短短的7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6年来,学院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急需的优秀人才,走出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领导和以王德民、何国钟等8位院士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等一大批英模人物。
1969年,学校整体搬迁至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石大人以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确保了学校的延续和发展,维系了中国石油高等教育濒临断裂的链条,培养出了以曹耀峰院士为代表的3000多名国家急需的优秀人才,取得了以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9项获奖成果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研成果。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格局。2004年8月,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
目前,在青岛校区建成两大图书馆,馆藏56万种书籍,239万册。图书馆建有3个书库和5个阅览室,阅览区、研读区、休读区拥有座位资源3880余个。
中石大有着高端的各类科研平台: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70多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既是国家级别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
师资力量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学校现有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00余人,博士生导师267人。有两院院士13人(含“双聘”),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3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别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学校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别教学团队3个。这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中石大培养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