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水要浇在根子上
原标题:浇水要浇在根子上——看汉滨如何打好扶贫资产管理“组合拳”
汉滨区忠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精准扶贫以来,安康市汉滨区聚合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资金、行业扶贫资金、苏陕协作资金、社会扶贫资金等,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扶贫资产。而在这些资产管理变现中,投入增加和管理滞后的矛盾日渐显现,这一矛盾也直接影响了扶贫资产效益的发挥和群众增收。
汉滨区大胆探索,通过建立“三级联审、三资管理、三级运行、三队两账”的“四个三”机制,有效破解了扶贫资金使用难、资产管理混乱、责任不明晰、运行不通畅、效益不明显难题,从根子上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源头活水。
“三级联审” 资金使用更透明
茨沟镇佛爷岩村产业基础薄弱,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和零散种植烤烟。为帮助群众发展产业,汉滨区整合涉农资金,投入100万元产业引导资金,投入佛爷岩村发展产业。佛爷岩村党支部书记李世军说:“在镇上的牵线搭桥下,我们经过‘一事一议’,为村上找来天瑞塬公司开展帮扶。”
双方经多次接触商讨,最终村集体从村民手里流转了250亩土地,并以250亩土地和100万元产业引导资金为“本钱”,和天瑞塬公司展开合作。茨沟镇镇长鲁波介绍,为确保“拨改投”资金安全,佛爷岩村的这笔钱,是按照“四议两公开”“三级联审”“三榜公示”的程序申报项目、使用资金。
“三级联审”是前置条件,但对引入的市场主体也有评估要求。“三级联审”机制的建立,让佛爷岩村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的风险,而且在产业发展上也产生了实在的经济社会效益。李世军说:“去年我们投入园区的100万元产业引导资金,按6%提取股金红利,分给了村集体,村上经过一事一议,把这6万元又分给了179户贫困户,户均分到了300多元。”
汉滨区按照村集体和企业申请、专家评审、相关部门审核“三级联审”和“三榜公示”的程序,将产业引导资金投入到新型经营主体,确保了扶贫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合规合法。
“三资管理” 建好台账真规范
“对村集体资源清理核实,逐一登记造册,建立资源管理台账。日常管理中,我们还对所属资源变动情况实行双向同步登记。”大竹园镇正义村党支部书记侯运建说。
今年5月22日,汉滨区召开扶贫资产管理现场会,在规范扶贫资产管理、安全运营、持续增收方面探索新路子,以确保资金真正扶到点上、浇到根上,从而发挥产业扶贫资金效益。
通过扶贫项目大排查清理专项行动,汉滨区结合扶贫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台账,对2016年以来使用各级各类扶贫资金实施项目形成的资产分类核查,盘清家底,建立区、镇、村三级台账。
区级行业主管部门按项目计划排查形成扶贫资产清单;镇、村对区域内实施的扶贫项目逐一核实,形成镇、村扶贫资产清单。部门、镇办对扶贫资产“双线比对”,比对无误后登记入账。
通过加强对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的“三资管理”,汉滨区建立健全统计管理台账,科学设置登记项目,逐类逐项摸准资产资本信息,确保各级各类扶贫项目投入产权清晰、责任明确。
“三级运行” 盘活资产激活力
2018年,利用各方扶贫资金,洪山镇青狮村修建了9处集中供水工程。此后一年,管道破损漏水、水源地淤积、水费不能及时清收、管理人员未尽责等问题,引起群众不满。
眼看着这些资产被浪费,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洪山镇大胆探索“协会管理、计量收费、部门帮扶、群众获益”的村级供水管理协会模式,为公益性扶贫资产管理开辟了新路径。
近年来,针对公益性扶贫资产的进一步盘活,汉滨区多措并举,建立“三级主责”即区政府、镇政府和村委会的主体责任;“三线管理”,指区政府、镇政府、村委会为一线,区集体股份经济总社(区扶贫资产运营管理公司)、镇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一线,行业部门的有效监管和规范管理为一线,确保了扶贫资产(债、股)产权明晰,资产保值增值和带贫益贫真实,实现了有制度管事,有平台议事,有钱办事,有人干事的“四有”目标,确保资产运营规范安全。
目前,全区已对27个镇办392个村进行资产清核,对扶贫资产进行规范管理,构建了覆盖区、镇、村三级运行体系。
“三队两账” 激活企业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