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3-24 15:31 的文章

每天巨亏100万、2996家影视公司倒闭!刚刚,影视行业遭遇“史上最惨开局”

3月22日(周日),全国电影总排片约415场,全国影院全天的票房收入也仅有4.14万元,甚至不及正常状态下1家电影院的票房收入。

  3月22日(周日),全国电影总排片约415场,全国影院全天的票房收入也仅有4.14万元,甚至不及正常状态下1家电影院的票房收入。

  周末两天全国电影院总票房仅7.24万元,相比2019年平均每个休息日2亿+的票房收入,不可谓不惨淡。

  封闭的观影环境、拥挤的人群、无新片上映、疫情之下的谨慎……使得2020年春天的第一场电影“惨淡收场”。

  全国12000家电影院,都在"含泪硬扛"

  每年春节,都是影视行业最高光的时刻。然而,2020年的春节,“巨亏、跑路、破产”却成了影视圈内出现频率最高的3个词。

  疫情之下,长时间的停工、关门对各行各业的打击都是沉重的。其中,在影视行业,最难受的莫过于电影院线,尤其是核心商圈的“热门”电影院,月票房收入从数百万元瞬间变成0元。

  以北京耀莱成龙国际影城五棵松店为例,该影院的票房收入常年占据着全国榜首。据中国电影(600977,股吧)市场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10月,该影院的单月票房收入高达871万元。

全国防控疫情之下,所有影院关闭时间已长达60天,意味着整整2个月的票房收入直接变成0。

  全国防控疫情之下,所有影院关闭时间已长达60天,意味着整整2个月的票房收入直接变成0。

  全国范围关店的背景下,谁的成本,谁就最难受。众所周知,每一家高票房的影院背后都依附在黄金地段、巨大的运营团队之上,据一位北京的影视人透露,北京热门地段的影院门店一个月租金可以达到上百万元,每个月的人力成本30-40万元。

  意味着,停业2个月,损失或超过300万元。且即使3月下旬逐步复工,消费者对疫情仍然恐惧,观影需求的恢复仍需要一段时间,亏损的局面仍将持续。

  截止到2019年年底,全国影院数量多达12408家。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即便疫情结束,全面复工,部分亏损的影城可能也难逃倒闭的命运。

  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中近2年刚刚建成、运营的影院,尚未形成稳定的现金流,且仍在偿还贷款,无法面对长达60天的停工,而且错过了春节期间的观影高峰期,2020年“活下去”的压力巨大。

  大规模淘汰,或将来临

  2019年,内地总票房642.66亿元,同比增长5.4%;观影人次17.27亿,同比仅增长0.64%。据拓普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影院超过12000家,全国银幕总数达到69787块,新增银幕9708块,增幅超16%,明显超过票房、观影人数的增长。

而2019年美国地区的银幕数量仅40837块,每年的增长率都低于1%,已基本饱和。

  而2019年美国地区的银幕数量仅40837块,每年的增长率都低于1%,已基本饱和。

  中国银幕数量增长速度,显然高于观影人次的增速,若电影院不做出新颖模式的创新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对于院线市场来说,大概率将陷入“僧多粥少”的局面。

  早在2019年,爱奇艺CEO龚宇曾公开透露,2019年第一季度,全国电影院的平均上座率仅有12%,大概一半的电影院是亏损的。

由此可见,即使是没有这场疫情,部分电影院线也无法实现盈利。

  由此可见,即使是没有这场疫情,部分电影院线也无法实现盈利。

  据腾讯科技的报道,有一位资深影城投资人介绍,一张电影票的价格,扣税、片方分账、院线抽点基本上要砍掉60%左右,剩下的40%电影院还需要支付租金、人力成本、其他耗材的费用,一旦票房收入惨淡,将无法覆盖上述成本、费用。

  可以预见的是,2020年的这场疫情过后,中国电影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且大规模的淘汰或许已经开始。

  2996家公司倒闭!影视行业的冬天,太冷了

  电影院,作为影视行业的最下游,日子难过,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中国影视行业的寒冬在2019年已经开启。据华创证券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的电视剧开机数量同比腰斩,下滑幅度超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