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文化产业双线运行 文艺之花在“云端”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大量线下消费型的文化艺术活动赶上“云端”。过去的两个月里,我区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以及其他文化艺术公共空间纷纷推出线上版本,从业者和爱好者们也试图通过网络持续开展文艺活动。
当春暖花开、疫情缓解,部分文艺场所逐步开放,但“人气”与“聚集”仍然是当前需要避免的选项。文艺之花开“云端”,原本是疫情期间的特殊举措,能否向常态化发展?疫情让文化产业两条腿走路,线上线下应如何融合?记者就此走访了我区多家文化艺术场所。
云游:虚拟场馆与线上展览
“本来计划好去博物馆‘过年’的”,六年级学生、博物小达人于悦告诉记者,连续好几年,她和妈妈都会在寒假挑选一个城市,深度体验这个城市的博物馆与美术馆。今年虽因疫情没有成行,但她和小伙伴们也惊喜地“发现”了各大博物馆的数字资源。
白天上网课,晚上“云”逛博物馆。故宫博物馆打开数字多宝阁,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也都开放了虚拟展厅……在武进,雅集园也借此契机,缓缓展开了一幅西太湖畔的“云游”地图。
雅集园由刘海粟夏伊乔艺术馆、陈履生美术馆、油灯博物馆、西太湖美术馆和中国画学会常州西太湖创作基地(馆)五馆组成,集聚了来自国内外浩瀚的文化艺术资源,成立以来也频繁开展文艺交流活动。“我们自主研发虚拟展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通过全景拍摄和后期处理,将雅集园五大场馆的精华内容呈现到网络上。”负责人张安娜介绍道。市民只需关注“湖畔”微信公众号,点击“观展”,进入“虚拟展馆”,即可在家“云游”雅集园,尽享文化艺术大餐。
选择利用已有传播基础的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展览、传播的文艺场所还有很多。“博物馆的虚拟展厅要求更高,需要建模等一系列专业技术,资费甚巨。”武进博物馆馆长施建刚表示,目前武博主要通过“武进博物馆”公众号,将馆藏精品、精选展览以图文形式分享给市民。他也希望能建起三城三河畔的虚拟博物馆,让市民“云游”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云聚:精彩活动走进社交媒体
疫情期间,是在家读书的好时光。相比线上博物馆、美术馆,市民们对于线上阅读的渴求更加日常。“武进区图书馆虽然一度闭馆,但我们联合国家数字图书馆、江苏省数字图书馆、常州市数字图书馆,推出海量数字资源供市民免费使用。”武进区图书馆副馆长赵利娟介绍道。市民只需办理图书馆借阅证,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连上互联网即可使用。
读书带来人间静好,但精彩的阅读活动也不能缺席。“目前图书馆虽然开馆了,但仅限于借还书以及严格控制人流量的馆内阅读。至少在今年上半年,读书活动只会在线上开展。”赵利娟说,疫情期间,图书馆推出了“武图微课堂”栏目,利用微信、QQ等社交平台,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老师,开展线上心理讲座、国学课堂、英语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16期。“第一期是70多人,现在每次都有300多人听课。”
线上云活动还将继续。“疫情期间大家不出门,但平时也有读者更偏好线上的讲座课堂。”武进博物馆社教科主任王丽娜表示。此次,博物馆将常年开展的王牌活动“二十四节气”搬到了线上。“在‘云端’上课,随时随地都能看,还能回放。通过社交媒体也能提问交流,可能就是互动性差一些。”赵利娟说,随着读书月的到来,4月,图书馆还将尝试在线上开展读书活动,甚至探索线上创意绘画课堂。在这个春天,不止是读绘本、读书,线上文化艺术活动的精彩内核将被进一步发掘。
云演:演员群众在线K歌
疫情阻隔不了人们火热的心,也阻隔不了响彻云端的歌声。2月份疫情最紧张的时候,武进锡剧团、文化馆等文艺单位第一时间“声”援,创作出一系列抗击疫情的文艺作品,在鼓舞人心、凝聚斗志的同时,也激发了宅在家中的广大群众的文艺创作热情。“武进戏迷协会的戏迷票友们首先响应,纷纷在一个个微信群里学唱、创作,锡剧团的老师们也会‘空降’来指导。”会长费志远说。一时间,全民K歌,响彻“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