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21-09-02 09:58 的文章

三坊七巷,每一堵门墙都有自己的故事

    福州,就是一座慢节奏的城市,而在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记录了这座城市在岁月更替中的点点印记。
 
    三坊七巷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每一道坊,每一条巷,每一堵门墙都有自己的故事!
 
    三坊七巷起于晋,成于唐五代,至明清达到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
 
    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黄巷、安民巷等,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它占地约40公顷,区域内都是窄窄的小巷,白墙瓦屋、坊巷纵横,石板铺地,有的街巷弯曲,有的笔直,大同小异,每个坊巷口都有一个石刻的牌楼。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古建筑。
 
    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文物保护单位众多,集中程度堪称全国唯一,被称为"明清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以林觉民(冰心)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是当时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为严复购置的。严复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这里,直至1921年病逝。尽管严复于此的居住时间不长,但仍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
 
    林觉民广州起义殉难后,林家避祸迁离,房屋让售予冰心祖父谢銮恩。谢家一直住至20世纪50年代。冰心十一二岁时曾居此。
 
    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
 
    三坊七巷的中轴是南后街,它的东侧是七巷,西侧是三坊。
 
    应该说"巷"早于"坊",这样大型的“非”字形结构街区历经千余年来,仍完整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是从福州古代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路面商贾云集。
 
    1.衣锦坊
 
    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
 
    宋淳熙年间,进士王益详退归故里后,改为衣锦坊。此后,坊里还出了明代都御史林廷玉、进士郑鹏程等,他们荣归故里,而“衣锦坊”的坊名也一直沿用了下来,人们取其“衣锦还乡”之意。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面建有清水池塘,中间有天井,正面为阁楼。
 
    以往每年正月初三办春酒或有其他婚嫁等喜事时,主人都盛情地请来了众多的亲朋好友到宅内聚会,他们坐在厅里一边宴客、品茶,一边听曲看戏,而女眷们则坐在酒楼和阁楼上看戏。
 
    2.文儒坊
 
    文儒坊为三坊中的第二坊。
 
    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记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此,改今名”。
 
    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
 
    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
 
    文儒坊中的尤氏民居,也叫福船文化馆,据说,这座宅子有2633平方米,是尤家在清朝乾隆年间而建。“当时尤氏房产几乎占去半条坊巷,被人称为‘尤半街’,显赫一时。”
 
    3.光禄坊
 
    光禄坊是第三坊。
 
    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
 
    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光禄吟台西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这些只是三坊七巷中的一部分,这里自古灵而人杰,状元进士等更不用说了,总理级的人物都有出现过,省部级的更多,还有众多的文人墨客…
 
    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
 
    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三坊七巷,就是半部泛黄的中国近代史,耐读,也耐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