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10-14 22:49 的文章

“石锣奇迹”领头人 产业脱贫当先锋

“石锣奇迹”领头人 产业脱贫当先锋

今年的核桃丰收了,作为产业带头人的匡后明很高兴。记者 龙丹梅 摄

  9月25日一大早,68岁的匡后明不顾老伴的阻拦,一瘸一拐地走进核桃林里。

  一个多星期前,他在核桃林重重地摔了一跤,右腿摔伤下不了床。女儿将他接到县城医院检查治疗后,他又赶紧回到了村里。

  1969年起,匡后明先后担任巫溪县中梁乡石锣生产队会计、生产队长职务。后来,生产队改为石锣村后,他又当选为石锣村村支书。之后的33年里,他先后历经11次村级组织换届,几乎每次都是全票当选。

  这几年,匡后明一头扎进核桃林里,从嫁接到管护、从采摘到烘干,事事亲力亲为,就是希望在退休前给村民留下个“稳得住”的增收产业。

  通电通水通路

  他带领村民创造“石锣奇迹”

  匡后明所在的石锣村位于大巴山深处,海拔600—1600米,距离中梁乡政府20公里,距离县城72公里。

  上世纪90年代,石锣村和大多数大巴山深处的村庄一样,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中梁乡6个村1个社区,石锣村条件最差。

  是“等靠要”还是自己动手干起来?1996年,匡后明带着村民从山下抬电杆上山。上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十多个汉子抬着一根电杆,攀悬崖、爬绝壁,硬是将100多根电杆抬上了山,偏远落后的石锣村在全乡几个村中率先通了电。

  修路,同样是村里人共同的愿望。县里的修路指标遥遥无期,匡后明决定不再等待。1999年,他动员村民们投工投劳、集资修路,带领七八百村民硬是在悬崖上挖出了一条17公里的毛坯路。修路用的石磙子重达上万斤,120个精壮劳力上阵,硬生生地靠人力将万斤巨石拉上了山。1999年春天公路动工,2000年初修通,不到一年时间里,村民人均投工150多个。

  那个年代,几乎全靠人力从悬崖峭壁上修出了17公里的路,石锣人在巫溪县创造了奇迹。石锣人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被县里提炼为“石锣精神”,成为全县人学习的楷模,象征“石锣精神”的石磙子至今还在山下的河滩边。

  2001年,他又带着村民拉水管、修水池,条件最差的石锣村在全乡率先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

  养羊烤烟种核桃

  村里的产业他样样领头

  1969年,年仅16岁的匡后明在石锣生产队担任会计时,村民们最大的愿望是填饱肚子。

  那时村民们的口粮是苞谷、洋芋、红苕“三大坨”。匡后明一头扑在种植技术上,用3年时间让“三大坨”平均亩产增产到900斤,让村民们不再饿肚子。

  前些年,县里动员村民们养山羊,匡后明率先养了50多头。小羊养大后,他把母羊免费借给村里没有本钱买羊的贫困户,贫困户将母羊养到下崽后,第二年还他一只母羊即可。匡后明养了五六年羊,在栏的常年50多头,借出去的倒有百把头。有人养羊致了富,第二年便还了母羊;有的技术不过关,母羊便还不上,至今还有好几十头借出的羊没还,他也不在意。

  这几年,匡后明成天泡在核桃林里,老伴经常念叨他“着了魔”。

  这4000多亩核桃是退耕还林时栽下的,由于品种和管护技术等原因,一直没效益。匡后明外出考察过,核桃耐储存、能加工、营养价值高,是个长久的致富产业。2014年,匡后明争取到县里的政策,可以嫁接改换品种。但多数村民不肯。于是,他和几名村干部带头拿出自家土地搞示范,才好不容易发展了300亩。

  为了种好这批核桃,年近七旬的他外出学技术,还组织村民成立了管护队伍,对核桃进行统防统治,像对“心肝宝贝”一样上心。

  今年,核桃进入盛产期,石锣村的核桃林里挂满了沉甸甸的青色果实,一棵树能打100斤核桃,能卖1000元钱,一亩地15棵核桃树,不少村民在算这笔增收账。匡后明很高兴,因为这笔账一算,村干部不用再动员,村民今年便会主动嫁接核桃了。

  扶危济困搞产业

  一个资金互助社盘活一个村

  前几天,石锣村70岁以上的老人聚集到村委会门口免费理发。剃头匠是村里花钱从乡上请来的,每半个月准时来一次,理发的钱由村集体支付。不仅如此,今年村集体还要出钱为村民们硬化入户路。

  石锣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来自资金互助社收益资金按比例所分得的红利,主要用于村里惠民便民、扶危济困、救急救难等“刀刃”事项。去年,村集体还建起了冻库、熏腊肉的炕房,今年又购买了核桃烘干机,带动了村里生猪、核桃等产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