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10-13 19:52 的文章

23年坚守帕米尔高原 在生命禁区创造绿色奇迹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李康强

  他攻坚克难,在“生命禁区”创造“万仞冰峰,十亩江南”绿色奇迹。

  他驻守帕米尔高原23年,放弃高额复员费选择继续留下。

  他视驻地为故乡,倾情帮扶136名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他,是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孙超。

23年坚守帕米尔高原 在生命禁区创造绿色奇迹

  图为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孙超和同事一起在温室大棚里展示他培植的巨型白萝卜。 记者 潘从武 摄

23年坚守帕米尔高原 在生命禁区创造绿色奇迹

  图为孙超(左)和徒弟在高原建成的家禽养殖场内忙碌。 记者 潘从武 摄

23年坚守帕米尔高原 在生命禁区创造绿色奇迹

  图为孙超带着蔬菜和种子到当地塔吉克族农牧民家里走访。 记者 潘从武 摄

23年坚守帕米尔高原 在生命禁区创造绿色奇迹

  图为孙超(中)前往长期帮扶的驻地牧民家里,指导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管理,本报记者(右)跟随采访。 通讯员 李康强 摄

  黄瓜爬满藤、茄子坠枝头、辣椒笑弯腰、萝卜碗口粗、西红柿涨红了脸……

  金秋十月,法制日报记者在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温室大棚里见到孙超时,他正细心照料已经成熟的畦畦菜蔬。

  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位于帕米尔高原上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这里平均海拔达4000米,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含氧量仅为平原的48%,空气稀薄,紫外线极强,气候恶劣多变,全年无霜期不到60天。

  有人形容这里是:“天上无飞鸟,地上无根草。吸氧吸不够,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

  23年前,17岁的孙超从河北高碑店入伍来到这里。

  23年间,他成功攻克了多个高原种植、养殖难题,让38个品种的蔬菜在高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饲养的8个品种的家禽在高原上繁殖生长。23年后,他选择继续执守在这里,争做“全能型”移民警察,真情帮助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攻坚。

  百余次反复论证试验 攻克高原育苗难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面对记者,孙超打开了话匣子,这首24节气歌,孙超几乎能倒背入流。他说,高原上种植蔬菜最难的是要把握好气候和温度。每年什么时间进行西红柿育苗,什么季节种植胡萝卜、豆角多久浇一次水……这些都是23年来他在高原上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心经”。

  过去,蔬菜、肉、蛋这些平原最普通的给养,却是帕米尔高原最难得的生活必需品。

  以前,红其拉甫边检站并没有自己的菜地,吃的蔬菜全部要从300多公里外的喀什市拉运。

  连接喀什市到塔什库尔干县的中巴友谊公路经常发生泥石流,运输给养的车辆经过一路颠簸,到了站里经常是鸡蛋碎了、蔬菜烂了,绿色蔬菜吃不了几天就没了。有时候,购买的鲜肉拉等到了站里,因为路途远,再加上天气炎热,容易变质不能食用。

  1996年12月,孙超入伍来到红其拉甫边检站服役。

  一次,他过生日时,一碗菠菜卤水面,他把菠菜叶子夹给战友,但大家都抿着干涩的嘴唇躲开了。在他的坚持下,十几个人一人一片菜叶分享了一碗面。

  “因为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很多战友出现了皮肤干裂、指甲深陷、手脚脱皮等病症。心里那个难受啊!从那时起我萌发了一定要让战友吃上新鲜蔬菜的念头。”孙超说。

  为解决吃菜难的问题,边检站建起了塑料温室大棚,孙超主动当起了管理员。

  为改善高原贫瘠的土地,连续几个月,他和战友在菜地上挖走3万多方砂石,从30多公里外拉回19000余方土,从80多公里外拉回9500余方羊粪,对砂石地进行平整、有效改良土壤。

  随后,他开始尝试育苗,每天坚守在地头,急切地等待绿色的希望破土而出。

  一个月过去了,菜地里却不见一点儿动静,性急的他刨开泥土一看,种子全烂了。

  经过研究,他又改用地膜覆盖技术种植,绿油油的菜苗终于出来了。

  然而,许多蔬菜却只开花不结果。

  孙超没有打“退堂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