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涅磐重生路
■ 本刊主编 袁元
2002年11月8日,是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日子。那时,沪市大盘指数为1573点,深市大盘指数为2900点。5年的光阴飞逝,在我们即将迎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中国股市似乎也提前预感到了这一喜庆的气氛,沪深指数双双创下了5900点和19000点的历史新高。相比5年前而言,沪市上涨了6000点,深市上涨了16000点。沪深股市指数双双创下的历史新高只是我们看到的表象,尽管5年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对于中国股市来说,在这个刚刚过去的5年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让我们先看下面的一组数据吧。从2002年到2007年,我国股市的总市值从3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增长幅度为800% ;流通市值从1万亿元增加到5万9千亿元,增长幅度为600% ;上市公司总数从1223家增加到1498家,增长幅度为22% ;基金管理公司从26 家增加到59家,增长幅度为126% ;上市公司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从37%增长到 110%,增长幅度为290% ;股民人数从6870万 户增加到12300万户,增长幅度为79% 。
数字是枯燥的,但却是最鲜活、最有说服力的。这些数字不仅实实在在地反映出了中国股市在这5年里的沧桑巨变,也一笔一画地勾勒出了中国证券市场从幼稚走向成熟、走向辉煌的轨迹。
中国证券市场自打1990年诞生的那天之日起,由于其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且受当时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发育不足的影响,一直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隐疾。由于缺乏足够的合规的机构投资者队伍,导致市场上“黑庄”横行。由于庞大的国有股权不能在市场上合法流通,使得证券市场本应具有的资本优化配置功能无法实现。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这些植根于证券市场内部的隐疾也随之扩大,并进而对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致命的威胁。而这所有所有一切的问题,都在2001年至2005年的大熊市中表现的一览无遗。
2001年6月24日,当沪市从2245点开始下跌时,恐怕参与股市投资的国内投资者谁都没有想到,2245点会成为中国股市前11年的一个历史性突破。当证券市场上几乎达到了“无股不庄”的地步时,当庄家们通过各种手段挪用银行贷款、挪用客户保证金、非法集资、非法融资时,中国股市的黑暗面逐步显现在世人面前。“黑庄”的兴风作浪使得国有股东以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令得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涟拍案而起,直斥中国股市成了一个大“赌场”。
中国股市的顽疾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从营造健康长远的证券市场角度出发,监管层针对股市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开始了一项一项的专门诊治。第一把刀便首先砍向了投资者千夫所指的庄家。庄家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呼风唤雨,主要是得益于来路或明或暗的资金支持。只要破除掉给庄家们提供资金支持的资金链,再大的庄家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斩断伸向股市恶庄的资金黑手,监管层下出了一副又一副的猛药。通过收紧银行贷款、严审信托资金流向、惩处企业非法融资、严厉打击操纵股票交易价格行为等等一系列雷霆万钧般的手段,令庄家的资金链一个一个的绷断,一个个原来看似极为强大的“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庄家走上了穷途末路。
号称中国“第一庄家”的中科创业倒下了;虚报公司利润糊弄投资者的银广厦倒下了;创出当时中国最高股价的亿安科技被公安部立案追查。2004年年初,中国股市的最后一个明庄资产总额达到数百亿元的德隆帝国也在资金面难以支撑的状况下轰然倒塌,股价数年来高高在上的“老三股”在连续的跌停板之下终于回归到了其应有的价格。
监管层再把利剑伸向股市恶庄的同时,也把严打的目标盯上了违规操作的券商。由于炒作股票的利润极高,很多券商都通过自营的手法来牟取非法利润。在券商炒作股票资金缺乏之际,一些违规券商便打起了客户保证金的主意。它们通过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回购国债、私自非法发行国债代保管单、高息委托理财等方式积聚了大量资金坐庄炒作股票。最为恶劣的南方证券在炒作哈药时竟然控制了哈药股票流通盘的90%,令投资者望股生叹。面对券商的违规行为,证监会痛下杀手,采取吊销营业执照、鼓励券商重组等措施严厉打击违规券商的不法行为。以南方证券为代表的一大批违规券商被勒令停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今年上半年,综合治理期间,累计处置了31家高风险公司,清理账户1153万个。在处置高风险公司同时,指导、支持有关方面对27家风险公司实施了重组,券商的违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以往很多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清晰,控股股东非法占用上市公司资产的现象十分普遍。为此,证监会相继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信息披露、资产重组行为作出明确规范,并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专项稽查。数据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共有380家上市公司完成了清欠工作,清欠总额336亿元。根据证监会的部署,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产的“清欠战”将在今年全部结束。随着大量被占用资金重新回流到上市公司手中,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得到了资金的充足保障。
伴随着管理层对证券市场从里到外、从公司到股东、从机构到券商的一系列整治行为,证券市场上的恶意炒作之风被封杀,中国股市的整体股价水平逐步回落。到2005年,沪市大盘指数创下了998点的新低点。正当市场各方力量激辩“中国股市还能扛多久”之际,市场拐点油然而生。而引导市场运行轨迹发生转折的就是股权分置改革。
股改的宗旨就是让长期无法在市场上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通过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方式换取流通权,使得国有股能够分享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所带来的资本红利。尽管在股改政策刚刚出台之际,很多机构以及中小投资者出于对股改的不理解把其视为一个重大利空,但是很快就尝到了股改的甜头。这种甜头不仅仅是流通股东持有的股数增加,更是由于实施股改之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利益和流通股股东利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一致。很多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一改以往“淘光榨尽”上市公司的做法,通过资产注入等方式把其所持有的最优质资产纷纷注入到上市公司名下,上市公司的业绩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可喜局面。
从今年上市公司的中报可以看出,2007年中期每股平均收益为0.2230元,2006年中期每股收益为0.1361元,2007年中期同比增长了63.85%。
上市公司业绩的高速增长为其股价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受五年以来管理层超常规大力发展合规机构投资者的政策影响,以证券投资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取代“庄家”成为证券市场砥柱中流的基石。由于机构投资者通过分散组合投资以及主要采用“价值投资”理念对优质有成长潜力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给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起到了“指南针”式的引导作用。证券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得以有效发挥,“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开始出现。中国证券市场逐步和国际证券市场的运作规律并轨。在业绩提升以及机构投资者大力助推的双重作用之下,中国股市走出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大牛市。
从2005年沪市的998点算起,到如今沪市的5800点,中国股市的大牛市行情吸引了国内外各路资金的眼球。随着QFII的开闸放水,国际资本也纷纷涌入中国证券市场,力图分享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胜利果实。目前,首批QFII的100亿美元的额度已经使用完毕,新的额度即将发放。QFII与我国现有的证券投资基金一道,成为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有力支持者。
股市行情的红红火火给国人的投资理财提供了新的渠道。从2006年至今,很多参与证券市场投资的国人其投资收益率都超过了100%,投资收益成为国人增加收入的一个新来源。与此同时,很多对于股市投资缺乏经验的投资者选择了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借道参与股市投资,由此促使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出现了“井喷”的迹象。很多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额都突破了300亿元的份额,基金发行的火爆迫使管理层不得不出台了基金发行的配售措施,以此限制单个基金的发行规模。基金规模的日趋增大为我国股市的良性发展铺就出了金光大道。
其实,从我国股市行情火爆中收益最大的还是上市公司。通过新股发行、定向增发等方式,一大批急待资金支持的蓝筹公司相继上市,并通过上市融取到了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像工行、中行、建行、国航、神华、大秦、中石油等大型央企相继登上证券市场的舞台,并受到国内外资金的追捧。一些大型央企还通过资产重组以及借壳上市的方式进入股市,像中国船舶(爱股,行情,资讯)总公司在借壳沪东重机上市后,股价一路飞扬,如今已经达到297元的高价,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第一股”。央企的重组并购成为引领股市炒作的新航标。
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短短的五年时间里,中国证券市场走出了波峰-波谷-波峰的螺旋式上升通道。当我们喜气洋洋地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时,中国股市也完成了从涅磐走向重生之路。“神女应无恙,当惊股市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