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6-22 15:04 的文章

奇迹的背后

撰稿|曾念群


  前一阵子刚看完《危楼愚夫》,非常欢喜,对俄罗斯出好电影并不感到稀奇。但我还是没想到,俄罗斯人也能将体育电影拍得如此出色,更没想到,全球最棒的篮球电影会出自俄罗斯。类似的欣喜,还要追溯到两年前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

  《绝杀慕尼黑》的故事来自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讲述苏联人最后0.3秒绝杀并终结美国人36年不败金身的故事。这样的老账本很容易拍成自鸣得意的伪纪录片,没想到俄罗斯人不仅制作水准相当现代,叙事力也非常当下。在导演和编剧的重塑下,美、苏冷战的背景,篮球运动的激情飞扬,赛场上的戏剧性颠覆,以及场外各种纠集因素都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最后让这个故事穿越了国界和时代。

  就体育部分或体育精神而言,这是一个足以和《摔跤吧!爸爸》比肩的励志故事。面对36年不败金身的美国队,走马上任的新主教练一张口,就冒进地对媒体夸下海口,说要在即将到来的奥运会上打败美国队,不仅领导们惊掉了下巴颏,连队员们也不敢相信,记者们更是当作笑话,而更多的人则搬起小板凳,坐等笑话的应验。

  苏联队内部可谓问题重重。有人不服调度爱吃独食,有人隐瞒高度近视,有人违纪偷谈恋爱,有人伤病淤积,有人绝症在身,有人惦记离队,甚至在赛前还有人要叛国外逃。连夸下海口的教练也不是全无私心,他主张赴美以赛代练,不仅是科学拉练队伍的需要,同时还为儿子出国手术寻医问路。

  更大的问题来自体育之外。时值美、苏冷战,意识形态对峙,教练夸下的海口,很有可能演绎成一个政治笑话。一旦败北,必然有人乌纱帽不保。左右队员场上场下心理的,除了对手的强大,还有各种政治风险。一旦输球,有人会因叛国罪而坐牢,此外还有各种走私等罪名等着队员们消受。然而最后时刻,对篮球的挚爱和对比赛的渴望占据上风,大家抛下一切顾虑回归纯粹赛场,出逃半道的队员也反身归队,连一心要规避政治风险的领队也一跺脚转身支持。

  影片高度还原了47年前的那场顶级赛事,比赛本身也是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苏联人上来就杀了美国人一个下马威,而美国队也没有被打趴,分分钟都有逆袭翻盘的可能,并在终场前成功反超。打过篮球赛的人都知道,赛场上顺风顺水的一方一旦最后时刻被反超,手感和心理的天平将倾覆,而被压制的一方一旦抬头,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

  最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终场前0.3秒,苏联人先是以暂停器故障为由躲过一劫,在对方都开始庆祝逆转夺冠时,又抓住大屏幕没有回表的规则,获得了重新比赛的机会,并最终在这0.3秒内终结了美国队36年不败金身,不仅上演了一出以弱胜强的好戏,还接连上演了起死回生、逆转致胜以及绝杀等戏码。

  《摔跤吧!爸爸》也好,《绝杀慕尼黑》也罢,都以真实故事为底色,电影只是做了历史典籍的搬运工。生活远比剧本精彩,我们此前只知苏联人1972年慕尼黑绝杀美国人,然而对这个结果的所以然却知之甚少。《绝杀慕尼黑》不仅为我们重现了奇迹,还为我们挖掘了那场奇迹之所以成为奇迹的幕后点滴。而片中不畏强者,突破自我,挑战新高的体育精神,也是电影人该有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