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绑户籍 上海临港欲破空城难题
三年投千亿,到2020年引导80万人入驻
东海之滨的临港新城在多数上海人眼里,还是一个空城。“人少空旷,周末没事开车来玩,烧烤露营。”5月10日,90后上海姑娘张琪带着两个同伴在湖边搭起了帐蓬。
周末的临港新城,相比于工作日,车流更少。美丽的滴水湖,临港新城主城区的核心地标,成了上海人周末度假的郊外。
但在上海市政府的规划里,却对临港寄予厚望。上海市政府近日印发《临港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未来3年将投入1000亿元,引导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入住,预计到2020年将引导80万人口入驻。
自2003年上海决定开发临港新城至今,10年过去,累计总投资1160亿元,临港已成为上海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但与此同时,《中国经营报》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在临港新城居住,“空城现象”十分严重。
一方面是上海主城区人口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是倾力建设的新城“无人入住”,对于常住人口突破2400万的上海,破解空城难题成为摆在面前的严峻挑战。
临港空城
目前新城常住人口仅有1万人,与巨大的新城规模不成比例。
东海与杭州湾交汇处的临港新城,处于上海版图最东南端,距中心城区约75公里,土地由滩涂吹沙造陆所成,规划总面积315.6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规划74平方公里,建设以5.6平方公里的滴水湖为中心的城市综合生活服务区。
5月10日,记者从上海市区前往临港新城,在地铁2号线龙阳路站搭乘龙港快线到临港新城,每隔1个多小时一班车,全程高速,路上费时约1个半小时。
从目前发展来看,主城区初具规模。地标景观滴水湖对外开放,新城内的网状主干道已经形成,绿地东岸涟城、宜浩家园、滴水湖新苑三个商业房小区以及为两所大学配套的海事小区、海洋小区均已交房多年。
古棕路是临港新城人气最旺的地段,菜市场、申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学校沿马路一字排开,没有大型超市和商业广场。与拥挤的市区相比,街道冷清,少见车流,偶尔有一些年轻学生经过。小区里的房子多数出租,租户主要是上海海事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的学生。
由于供给大于需求,且交通、生活不便,临港新城的租金很低。两室一厅每个月只有800~1000元。这个价格在市区只能勉强合租到一个房间。
据本报记者从浦东新区了解到的数据,目前在新城生活、工作的人数有4.5万左右,其中3.3万是学生与教职员工,常住人口仅有1万人,与巨大的新城规模不成比例。
一位在临港新城工作的浦东新区政府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生活不便利,我们同事大多数在临港买了房,但没有人愿意过来住。每天忍受上下班三四个小时在路上奔波。”
留住了企业,留不住人
产业区形成了,但是生活服务配套却缺乏,加上远离中心市区,临港新城成了海边的孤岛。
从2003年上海决定开发临港新城至今,正好过去了10年。10年前成立的上海临港新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正是现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
临港地区由主城区、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区以及临港奉贤园区组成,规划总面积315.6平方公里,是上海市政府为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港口之一的洋山深水港建设,实现港、区、城的联动发展目标而提出来的新城建设计划。
在临港新城的区域定位上,到底是产业优先还是新城优先,上海一度举棋不定。
开发初期,上海成立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和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导新城开发建设。到2010年,上海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上海临港产业区管理委员会,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主要职能是负责临港产业区和洋山深水港后方配套区的行政管理、协调服务等工作。直到2012年9月,才恢复为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
根据上海市政府《临港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临港地区要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效联动的“智造城”,基本建成宜业宜居、产城融合的滨海新城。产城融合才被提上高度。
至2012年底,临港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0亿元,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工程机械、民用航空配套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6+1”产业格局,引进了如中船集团、上海汽车、上海电气(行情,资金,股吧,问诊)和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