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20-04-19 23:51 的文章

浦东三十年,新理念创造新奇迹

  近日,伦敦、新加坡、迪拜等全球知名金融城,都收到了一封来自上海陆家嘴的邀请信,邀请他们于近期,出席全球金融城首次视频大会,共商疫情之下金融业的振兴与合作。在刚刚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上海上升至第四位,与第三名东京只有1分之差。

  今天的浦东,已经成为了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丰富、金融机构最集聚、金融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历经30年开发开放,这片昔日东海之滨的滩涂,早已变身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

  去年6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支持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若干意见,步入“而立”的浦东将在不久的未来,实现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的新目标。从30年前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到30年后“再造一个新浦东”,这块热土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亦是不断彰显新时代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道路,持续展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扇窗口。

  为上海破题

  对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集中爆发的“城市病”,不少上海人或许仍然记忆犹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城市面貌落后,城市发展空间接近“天花板”,“宁要浦西一张床,勿要浦东一间房”亦街知巷闻。

  1980年10月,解放日报头版刊发的题为《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一文,就细数了上海在工业总产值、出口总值、财政收入等10个方面的“第一”,以及这座大都市彼时在人均道路面积和绿化面积、人均居住面积、市区癌症发病率等五个“倒数第一”。对于“上海将往何处去”的思考持续了整个80年代。当全国的改革开放热潮已经势不可挡时,上海却面临着“新增长点在哪里”的关键抉择。1990年4月,冲破层层迷雾,浦东开发开放的号角正式吹响。一项跨世纪的国家战略在浦江东岸的东海之滨,开始一步步化为现实。

  想要穿透内外交加的迷雾并非易事。浦东开发开放之初,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第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金桥出口加工区相继在浦东设立。一系列“挂牌”和“命名”,让“开发开放”在浦东有了真实“触感”。但其中困难,如今看来都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浦东开发开放亲历者、上海外高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舒榕斌这样形容当时上海面临的挑战:“有土地,但没有钱开发。”

  “上海从浦东开发开放到自贸试验区建设,一直坚持自主创新,不搞‘政策洼地’,而是始终围绕制度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表示,浦东的改革没有依靠向国家要优惠政策,而是采取新思路、新理念、新发展方式,实现农田滩涂变身现代化城区的转变。

  这便有了开发开放第二年,浦东“新思路”一次淋漓尽致的展现。1991年6月,上海市政府向浦东的陆家嘴、金桥、外高桥3家开发公司正式出让浦东9.7平方公里土地的使用权,3家公司采取“成片受让、开发、转让、再受让”的新方法运行,“资金空转、土地实转”的土地开发模式由此诞生。

  创新模式一举激活这片沉睡的土地。截至2001年土地空转制度基本结束时,浦东共计空转出让土地88.6平方公里,占同期土地出让总面积约80%,用61亿元资金投入撬动了700亿元的市场。“观念一新,土地成金”,让浦东开发开放伊始面临的一步“死棋”,满盘皆活。

  浦东开发开放,改变的不仅是浦东的命运,更是上海的命运。“浦东城市功能的优化,也带动浦西、带动上海的城市空间从江域向海域扩展,让上海有了更大的战略发展空间。”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表示。

  坚持跑出发展的加速度,使浦东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2734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993年的1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316亿元。浦东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1/80的GDP和1/15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为全国服务

  2000年8月,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成立。当年,浦东GDP首次超过1000亿元。2018年,浦东新区GDP冲破1万亿元大关。不久后,这一数字将指向2万亿元新“关卡”。无论是“1万亿”还是“2万亿”,浦东既“靠自己”,坚持自主改、自主闯;也并非“只靠自己”,30年来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加快开放脚步,向世界“借脑”,把世界市场“搬”到眼前。

  1991年12月,南浦大桥正式通车后,上海市区迎来第一座越江大桥。浦东也随着黄浦江上方与日俱增的滚滚车流,进入一段快速发展期——

  1992年7月,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开园;

  1993年10月,上海外高桥新港区一期正式开港,上海港年吞吐量迅速提升24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