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20-03-26 20:36 的文章

【房企决战数字化】雷火神山奇迹背后:装配式建筑加减法

装配式建筑生产车间 陈月芹 | 摄

专题】房企决战数字化 · 建筑

经济观察报 见习记者 陈月芹 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10天完成建设,而建筑面积7.99万平方米、容纳1600张床位的雷神山医院,仅用了15天便开始移交。

承建方之一中建三局一公司党委书记吴红涛称,这一“中国速度”背后,是建造技术的创新。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座医院建设的最大秘密武器,是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建造技术。

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江涛告诉经济观察报,其公司主要业务是装配式建造。他透露,如果采用传统混凝土建造工艺,3万平方米建筑至少需要2年时间。

虽然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应急之举,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装配式建筑在建造工艺和速度上具备突破的可能。

工厂远离工地

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期间,所有人可以通过网络直播查看工地现场建筑模块吊装的场景,不过,“云监工”看不到的是,组成装配式建筑的大部分构建生产在装配式工厂完成。

江涛告诉经济观察报,火神山医院由一个个防护单元组成,每一间病房中的受力骨架和隔墙板材在工厂里加工好后,直接运到工地按型号安装,相当于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全装配,“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考虑到工期非常紧张,医院的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将‘正负零’以上建设环节拆分。”江涛解释,“正负零”即主体工程的基准面,此次医院的建设,要尽量减少主体建筑地上工程的现场作业。“正负零”以下的部分,如场地平整和硬化、基础工程、管道预埋、防渗膜施工等在现场施工时,“正负零”以上的结构部分也在各大工厂同步施工。

江涛透露,中建三局在收到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指令后,需要设计、采购、施工并行,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调整。因为恰逢春节,许多建筑下游工厂早已休工,工人和材料储备不足,短时间内许多装配式构件工厂很难大量定制出货。

因此,建设方需要先统筹武汉周边构件工厂,统计市场上现有的装配式集装箱的规格型号、数量,再纳入到设计中去,最大限度采用拼装式工业化成品。“设计方案一直在调整”,比如某家工厂货量不够,其他工厂的部品规格也可以灵活组合,图纸根据联系到的货源实际情况调整。如果按照传统建造方式,先设计再去市场采购,市面上不一定有。

江涛认为,10天造出一座医院,在建造方面主要得益于装配式技术的灵活性。几十道工序齐头并进,精确每一步施工计划所需时间,现场施工和整体吊装穿插进行,同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纠偏,有序对接,“不浪费一分一秒”。

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的“基建神话”,再次将装配式建造技术推进人们的视野。从2016年开始,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装配式建筑市场迎来高速发展期,其中不乏以此为主要商业模式的企业,比如2019年11月在香港上市的远大住工(02163.HK)。

用系统替代人

要实现多节点的配合,需要一整套数字化系统配合。火雷神山医院的建设采用了全过程BIM模拟施工技术优化施工方案,对基础图纸柱距、宽度、净空、设备吊挂、门窗位置等进行深化设计,为后续施工留出宝贵时间。

远大住工是一家专业从事装配式建筑的公司,采用一套PC-CPS智能制造管理体系。远大住工总裁唐芬用“柔性制造+数据驱动”来解释PC-CPS的运作模式。

柔性制造是为了应对产品端的不确定性。每一家房企建造的房子不可能相同,工厂生产复杂度又很高,目前技术及成本控制尚未实现完全定制化、批量生产。

因此,远大住工从建筑设计端向下拆解一个维度,从整体拆解到模块,再通过标准化的模块组合出多样化的建筑。唐芬认为,从前端提升模块通用性,是为后端拼装组合的多元协同创造条件。

数据驱动是为了解决需求端的不确定性问题。“生产快了,产品没地方搁;生产慢了,又影响工地进度。”唐芬称,“库存难题”是多数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通病,在装配式建筑行业叫“堆场”。

有些企业担心产品供应不上,接到订单后进行拆模,把部件全部生产出来,再进行下一环节的装模;或是因为产品线不足,只能先批量生产完某一种模具,再进行下一种模具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