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美味 2019-06-23 12:45 的文章

东方时评丨硕士论文研究“屁”也有学术价值

东方时评丨硕士论文研究“屁”也有学术价值

  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引发争议。有网友讥讽: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也有网友读后评论称,看似无意义的被嗤之以鼻的事物,“深究起来,是严肃的事”。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6月21日《湖州晚报》)

  这些年学术界奇葩论文常见,只有更奇葩,没有最奇葩。比如,《如何通过社交网站,与前男友藕断丝连》《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等。这些论文研究的领域与普通人的认知相左,普通人关注与研究的对象往往是严肃高深的话题,而奇葩论文的研究对象却是看起来无聊或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东西,有的毫无理论感可言,有的似乎与学术不搭界,是以往往引发冷嘲热讽。

  对待奇葩论文的科学态度是什么?是宽容。对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宽容,但对学术研究的对象应予以宽容,才能彰显尊重知识、允许异想、提倡争鸣的学术氛围。回顾科学史,很多科学创新都是从不为公众理解、不被公众关注的领域开始突破的,一些重大发现就诞生于此;进行广为人知的研究反而可能研究不出新的见解,或者说生产一些速成品。再者,做学问搞研究,并非一定要高精尖,同样少不了基础性研究,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

  拿《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来说,不少网友之所以讥讽该论文研究了个“屁”,在于他们没用学术眼光打量该选题,没从专业角度认识到其学术价值。然而,该论文作者高建伟却认识到,屁不仅是生理现象,更是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广泛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之中……覆盖了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这样的独特选题何尝不是有价值的研究?

  再看看“八角茴香与卤鸡肉”那篇“最美味论文”。论文主要研究香料对传统酱卤肉制品风味的影响,如何让酱卤肉制品的风味实现可控,产品质量达到一致性和稳定性,以便让传统酱卤肉制品走上规模化工业生产的道路。酱卤肉制品是中国特色食品,要让它从手工作坊式生产,走向工业规模化生产,“八角对卤鸡肉的影响”之类基础性研究必不可少。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若能把身边的科学搞清楚,就不会有许多民间精粹失传。一些生活化、趣味化的科研,更能唤起公众对科学的好奇和热情。

  对待真正的学术研究要心存敬畏,不论是研究导弹还是茶叶蛋。比起学术研究对象的新奇,我们更该关注学术研究的态度。做研究、写论文应多注重过程,只要认认真真研究过某个事物,认认真真做了学问,而非胡编乱造、复制粘贴,就应宽容以待。正如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所说,论文能否写好,关键在于态度是否端正,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行,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写成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