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美味 2020-11-14 12:05 的文章

“一碗面”里的县域经济账

  陕西岐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传承着一款古老的美食——岐山臊子面。让更多外地人认识这一美味,一直是岐山人的梦想。

  近年来,岐山县实施“一碗面”战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电商物流串起供应链,推进岐山臊子面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取得初步成效,地方美食由此迈向现代产业。

  发展“一碗面”,带动一个县

  岐山县面积和人口规模都不大,却是陕西的经济强县、国家的粮棉大县。

  岐山臊子面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九大特点,有中国面食“活化石”的美誉,是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华名小吃”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近几年,这一美食被赋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的重任。“‘一碗面’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经济,围绕面、调料、肉、蔬菜、水果等原料,建设生产基地,可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岐山县委副书记张会亚说。

  2020年初,该县明确提出做大“一碗面”经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根据其要素构成,当地优化20万亩有机小麦、10万亩有机蔬菜、10万亩有机水果、20万头有机生猪的产业布局,打造有机农业、美食加工、民俗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围绕“一碗面”经济,打造富硒、有机小麦等5大产业聚集区,同时建立“一碗面”产业专项基金和奖励机制。

  “南造一辆车,北做一碗面。”现在,这已是岐山经济最形象的概括,前者是指蔡家坡的汽车装备制造业,去年已实现产值204亿元,是该县工业的支柱;后者则是指用“一碗面”扛起的县域经济半壁江山——现代农业。

  做好小美食,发展大产业

  每逢小麦收割期,岐山县到处晾晒着金灿灿的小麦。在益店镇——岐山县重点打造的万亩富硒小麦基地,麦田、花卉苗木、经济作物等被公路、行道树分割成整齐的块状,一派丰收的景象。

  该镇党委书记李贵平说:“镇里除了小麦等,还建设了精深加工基地、食醋酿造基地,富硒小麦粉、苹果、食醋均有名优品牌,初步形成了产加销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农业是发展‘一碗面’经济的根基。”岐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冯子敬说,做好面,先强链,为此,岐山建立了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岐山优质小麦试验站,通过试验示范,带动全县发展“一碗面”的优质原料供应基地。

  距县城东3公里的岐山现代绿色食品产业园里,太公醋庄已经投产,半人高的陶缸披着红头巾,捂着厚重的盖子,正在“晒太阳”。390多个醋缸排成行,十分壮观,该厂每年可产高端食醋近万吨。作为“一碗面”的灵魂,如今醋在岐山遍地开花,大大小小的酿醋企业已达50多家。

  “按照做大‘一碗面’的战略,我们重新编制了园区规划,重点发展以岐山面为主导的产业、配套、旅游、研发等完整产业链,远期规划达3.36平方公里。”县工信局长刘云洲告诉记者。

  畅通渠道,全链条发展

  随着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推进,岐山臊子面也从原生态的农家味道变成标准美食。

  “如今,生产岐山臊子面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在岐山臊子面文化产业园,陕西秦忆浓食品公司董事长净宁波介绍说,“按照‘原产地食材基地+生产基地+中央厨房+品牌门店’和‘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电商’的产销模式,将在全国开设1000家岐山臊子面加盟店。”

  如今,“一碗面”不仅促进了上游的小麦、蔬菜、辣椒和生猪产业发展,也带动了下游的食醋、锅盔、油泼辣子、臊子肉等产业的联动发展。

  宝鸡德有邻食品公司研发的辣椒产品进入西安机场,成为航班上“三秦套餐”的面皮料汁供应商,每天为西安市场提供6万个面皮料汁包。还为阿香米线、西贝等餐饮企业提供底料,年生产辣椒制品3000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宝鸡周原贡品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李元平研发的石磨低温生态面粉生产线,成为岐山臊子面的直供面粉,还销往国内数十个省份。岐山天缘食品公司研制出醋饮、醋粉等一系列新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岐山县“一碗面”的市场总产值已达12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的原料种养,年总产值32亿元;第二产业的食品加工和制造业,年总产值58亿元;第三产业的餐饮、旅游、物流、电商、线下销售等行业,年总产值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