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美味 2019-06-19 15:57 的文章

“宫爆鸡丁”的民意

  在趵突泉东北,有座小院名为尚志书院。院内有其创办者山东巡抚丁宝桢所撰对联:“读书岂为虚名误,报国须教俗念空。”话语铿锵豪迈,道出男儿读书以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丁宝桢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联语。

  丁宝桢(1820-1886年),贵州省平远(今织金)人。1853年(咸丰三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明清之际,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是日后的省部级以上高级官员。从1863年至1876年,先后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山东巡抚。1876年10月调升四川总督,1886年在成都逝世。丁宝桢在山东为官十余年,却给山东留下了传颂百年的故事。

  最为民间所津津乐道的故事是智斩安德海。1869年秋,慈禧太后宠幸的太监安德海出京南下采办。按清朝的潜规则,这是一个闷声发大财的好机会。可他不,这一路公然索贿受贿,敲诈勒索,弄得民怨沸腾。这下将嫉恶如仇的丁宝桢惹火了:太监出门就违反清朝祖制,大胆奴才还敢明火执仗地贪污受贿?于是在泰安将其拿下,并于济南斩首,裸身示众。济南蜜脂泉边关帝庙因此留下了“前门接旨,后门斩首”的传说。后来当他升任四川总督之时,慈禧亲自题写了“国之宝桢”四字赐下(现此四字在尚志书院)。“桢”原意是硬木,为民间筑墙时用的夹板。“国之宝桢”就是国之栋梁的意思。

  智斩安德海事件可见丁宝桢廉洁刚烈、维护国法的勇烈与胆识。现在看来,丁宝桢时代正是中国面临百年大变局的时代。1842年至1865年间,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面临着内外交困、不得不变的危局。在山东巡抚任上的丁宝桢心情是怎样的?

  千佛山兴国禅寺东门外南墙壁上,在古树掩映下,有十二石屏,为丁宝桢于光绪元年(1875)夏亲笔书写,碑面多处破损,却增添了字体的沉雄厚重。落款云:“石小南太守以《抑》诗一篇,痛切身心携纸索书,率笔以应……”为何“痛切身心”?《抑》是《诗经》中著名的篇章,为“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而我的目光却落到屏中的“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意思是,把车辆马匹准备好,弓箭兵器要整修,要预防战争的发生,建立驱逐蛮夷千秋功业。岁月沧桑,碑中许多字已难于辨认。回溯丁宝桢的生平,就能理解在这风景绝佳处立碑的深意。可以说,他一生始终在追求六个字:保国、图强、教民。

  在山东任上,维护国家安定是他主要的功绩。他先后镇压了宋景诗黑旗军、围剿入鲁捻军。在西路捻军进逼京城时,丁宝桢率兵驰援,保护了京城安全。他定下海防大计,在烟、威、蓬构筑炮台,以应对日本挑衅。1855年黄河第六次改道,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他多次亲赴水患现场,疏通大清河河道,至今百姓仍受其惠。而对山东科技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是他创立了山东机器局。

  光绪元年,丁宝桢以“靖海安边”“师夷长技以制夷”说服清政府,在济南北郊泺口择地300亩,引进国外机器设备,建山东机器局,制造火药、洋枪。值得注意的是,与洋务运动中普遍聘请洋人指导建厂不同,丁宝桢强调自力更生,不募外洋工匠,所有厂房、机器设计、制造安装,均自力更生,避免受洋人操纵。山东机器局生产的军火在1884年中法战争、甲午海战中起了重大作用。从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山东机器局多次改名,但一直以军火制造为主。1953年改称山东化工厂,为现代山东化工事业之前驱。

  发展教育,是丁宝桢在济南留下的另一意义深远的事业。尚志书院是其在清同治八年(1869)创建,匾额为其手书。“尚志”二字出于《孟子·尽心上》:“何为尚志”?“仁义而已矣。”《庄子·刻意》中也有“贤人尚志”的说法。可见尚志书院正是为了实现他读书报国的理想而创立的。厅房内,迎面墙壁上方为一传统式样中堂,“进德修业”秉承洋务运动精神,点出了书院的宗旨。两侧对联曰:“列事系时左迁有述,同天稽古彭契无言”,传为丁宝桢手书。中堂国画为吴泽浩绘制的《尚志书院》,描绘了历史上的尚志书院全景。东西两侧墙壁上各悬挂着五幅瓷挂,均为与尚志书院有关名人。一侧绘有头像的分别是匡源、张曜、丁宝桢、任道镕、马国翰,另一侧不带头像的是张昭潜、张士保、宋书升、法伟堂和尹彭寿。展柜中是清末和民国时期山东书局印制的尚志堂、尚志书院编纂的线装古籍,包括《论语》《孟子》等,印刷精美,为一时珍品。辑佚大家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生前未曾刊行。在丁宝桢的协助下得以问世,为后世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书院教育理念十分超前。除了招收儒生外,还招收天文、地理、算术学者,后相继改为校士馆、师范传习所、存古学堂,由此聚集了一批才识卓越之人,如长于治理黄河的丁彦臣,知识渊博的薛福成、张荫桓,深通军械制造的曾昭吉,外交家、散文家黎庶昌等人,成就一时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