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美味 2019-06-17 06:55 的文章

竟成园往事

竟成园往事

朱晓剑/文 崔兵/插画

名厨名菜 货真价实

竟成园开在总府街上,这条街上的名餐馆还多得很。店名取“有志者,事竟成”之意,建于1923年。餐厅装饰优雅,设有后园花厅,配以山水盆景,布局小巧玲珑。著名菜品有生烧筋尾舌、竟成狮鱼、奶汤杂烩、酥扁豆泥、仔鸡豆花、菊花鸡、鸡皮慈笋、砂锅豆腐、砂锅三鲜、砂锅鸡、砂锅全鸽、脆皮鳝鱼、神仙鸭子、雪花鸡闹等数十种,其中尤以砂锅豆腐著名。

《川菜烹饪事典》里说,竟成园的创办人为陈汉三,带着两个儿子经营饭店。饭馆最初开在青石桥南街,当时为包席馆,只办酒席,不卖零餐,在同行业中,以货真价实著称。上世纪30年代末,迁到新南门锦江岸边,发展成酒、菜、面、饭一应俱全的综合性餐馆,40年代又迁悦来场,1965年再次搬迁,落脚于总府街。

竟成园的技术力量很强大,先后来此主厨的有汤永清、刘读云、谢海泉、龙元章、林万祜、易正元、张兴发、刘建成等川菜名师,据说以创新菜品名满川菜江湖的曾国华也在这里主过厨。向东的《百年川菜传奇》说,刘读云出自荣乐园,是蓝光鉴之高徒,以菊花鸡享誉食界,谢海泉则出自老牌名店正兴园,其鸡豆花名冠食苑,龙元章原为枕江楼得力干将,其绝活糖醋脆皮鱼无人能比。这样的阵容,自然在成都餐饮界引起轰动。

名家汇聚 大众消费

车辐曾回忆说,1943年11月15日,由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发起,文艺界人士在成都新南门外江上村竟成园餐厅为叶圣陶老人庆祝50大寿。这天来的文化名流不少,如冰心、陈白尘、叶至善、李济深、刘开渠、张恨水等都出席了。已故作家李华飞叙述得更为详细:“《华西晚报》记者车辐对烹饪有研究,加之,他与‘竟成园’老板相熟,便由他交涉办了十来桌席,有鸡鱼鸭肉,且蒸炒烧炖俱全,为祝寿生色不少。当天李劼人先生还在餐前致词祝贺,并留影纪念。”

1944年12月,吴宓来成都执教于燕京大学。在成都期间,吴宓住在小福建营绿荫小巷的寓所,品尝过不少川中美食。这位离异的单身汉一日三餐都在餐馆中解决。“闵记小餐馆”几乎成为他每日早餐的食堂,南大街的“菜羹香”则是他午餐经常光顾的地方,其他如悦来场的“四五六”酒楼、祠堂街的“邱胡子”餐馆、西御街的“大众餐厅”以及“稻香村”、“宴宾楼”和当年成都有名的“枕江楼”、“竟成园”等大馆子他也没少光顾过。

在不少老成都人眼里,竟成园也是大众消费的场所。有一位乐山收藏家曾收到一份结婚证书,婚礼于1948年8月20日在“成都外南竟成园”举办,而礼簿单上则记录了17人赶礼,份子钱共计5300万元。像这样的活动在竟成园还可以找到不少案例。

1940年代,李劼人在小说《天魔舞》里写到一户较殷实、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市民在星期天的出游安排:“上午早点起来,早点吃饭……到东门外四川大学农学院去看晚菊花,顺便到望江楼喝茶,看石牛堰掘藏金的遗迹。如果望江楼没有馆子,就绕九眼桥新村,到新南门外竟成园吃一顿小餐……等到断黑,就一直到春熙路三益公看《孔雀胆》话剧。散场之后,再回家宵夜。这是何等舒适的一天!”

巴金回蓉 主厨掌勺

1949年之后,竟成园还是照常在经营。车辐先生说,1960年,巴金回到成都,10月18日在望江楼吃饭,临时请易正元主厨。这天他拌的麻酱笋丝、糖醋油酥豌豆等小菜。

有一回,作家周而复来成都,也是车辐在暑袜街的一家饭馆请吃饭,主厨还是易正元,他拿手的名菜如芙蓉鸡片、麻酱鸡丝、大蒜鲇鱼,也还都是传自竟成园。那次一同吃饭的还有杨宪益、张西洛等人。“我见宪益老人连连用筷,呷几口全兴大曲,也会其意。”“特别是三大菌烧鸡拐弯,火功到家,进口骨肉分离。”张西洛说:“我在成都多年也未吃到过这样的清淡美味的好菜。”如今,这四位老人已先后离去了。

1983年,四川与美商克利夫顿在美国新泽西州合办的竟成园正式开业。“名厨陈廷新携十名大厨主政,推出鱼香八块鸡和鱼香茄子,被美国食界和传媒赞誉为:色泽光亮,香味四溢,味道隽永,让你味蕾留香三日不绝。”1995年,竟成园在原址再度开业,但已无当年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