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美味 2019-06-10 22:48 的文章

梅县:百年捶打炼手艺 方寸之间见匠心

在梅县区松源镇,有这样一道家喻户晓的豆腐美食。豆腐外表呈淡淡的金黄色,方方正正、个头小、较结实,不像一般的豆腐那样易碎。

它就是松源镇特有的“坨子”豆腐。

为什么叫“坨子”豆腐?具体原因已经无从考究,但在松源人流传的说法中,普遍认可的是这一种:一块块“坨子”豆腐的形状如同秤砣一般,当地人便把它叫做“坨子”豆腐。而在松源人的口音中,“坨子”与“桃子”发音相似,因此松源人又喊它作“桃子豆腐”。

对土生土长的松源人来说,“坨子”豆腐是常见的家常菜,可以搭配出各种不同的客家菜品,制作“坨子”豆腐的手艺在松源镇已经流传了上百年。这样一道美味的豆腐是如何制成的?为了一探究竟,笔者来到了梅县区松源镇彩山村。

代代相承

转行后再次重拾老手艺

初夏雨后,走进梅县区松源镇彩山村,空气格外清新。往村内行走,只见一座种满多肉植物的小庭院,正晾晒着制作“坨子”豆腐的特制模具。这里便是村民郑电平、李婉萍夫妇的家。

“快进来坐!”一大早,夫妇俩做的豆腐已经卖完了,刚从圩镇的市场上回到家中的女主人李婉萍热情地招呼着笔者。

当问起当地做豆腐的历史时,郑电平娓娓道来。“从我记事开始,家里的老一辈就会做豆腐。到现在这门手艺已经传了三代人了。”郑电平告诉笔者,彩山村历来有做豆腐的传统,在他爷爷和父亲那个年代,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豆腐,以卖豆腐为生计,自己和四个兄弟姐妹便是靠着父母卖豆腐养大的。

回忆起自己的孩童时期,郑电平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帮着父母做豆腐。“从晚上十二点开始准备,次日凌晨一两点家家户户就开始做豆腐了,我负责帮忙舀豆子、脱豆腐。”郑电平说。“脱豆腐”是制作“坨子”豆腐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整个过程中最简单的一步。

郑电平告诉笔者,年轻时,自己因为想尝试一下不同的职业,便没有继续做豆腐。“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做豆腐的人有时也贪快,因此很多人都说‘坨子’豆腐的口感没有以前好了,也有人担心再也吃不到以前的味道。”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郑电平心里都有一些难过。他心想,自家做豆腐的手艺传了几代人,口碑一直很好,自己为何不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

这一想法得到了妻子的支持之后,夫妇二人说干就干,开始为做豆腐作准备:买机器、选豆子、定制模具……“虽然手法有些生疏了,但豆腐的制作工序毕竟看了十几年,早已经烂熟于心,忘不了。”郑电平说。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做豆腐。郑电平坦言,做豆腐的确是个“苦差事”。过去,父母每天晚上八点就睡觉,凌晨一点开始起床磨黄豆、煮豆浆……凌晨4、5点,豆腐做好了,便用扁担挑着,到镇上的大街小巷去卖。如今,自己和妻子将做豆腐的时间改到每天晚上八点,到12点左右,豆腐做好了,便放入冰箱保鲜,第二天早上5点起来,进行第二遍处理后,才能拿到市场上卖。卖完豆腐回到家,夫妇俩还得清洗、晾晒做豆腐的模具、纱布,打扫做豆腐的区域。

“小时候帮父母的忙,只做了最简单的部分都觉得辛苦,常常一边帮忙一边打瞌睡,现在自己亲自操作后,才知道不容易。”郑电平说,“坨子”豆腐是松源独有,能把这个手艺传承下来很开心,“我们不想赚大钱,每天把做的豆腐卖光,客人也觉得好吃,就很满足了。”

工序繁杂

比制作一般豆腐更费时

日常生活中,豆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养主要体现在丰富的蛋白质含量上。它所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与动物蛋白相似,同样也含有钙、磷、铁等人体需要的矿物质,维生素B1、B2和纤维素,同时不含胆固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健康豆制品受到推崇。

而制作“坨子”豆腐,除了要经过制作一般豆腐的工序外,还要将其一个个均匀包进纱布中,放入特制的豆腐模具,进行捶打将其压实成形,这也是制作“坨子”豆腐比制作一般豆腐更加费时的原因。

每天早上,郑电平便开始为做当天的豆腐精心挑选豆子。“做豆腐原料很关键,一定要选成熟、饱满、新鲜且光泽度好的豆子。”郑电平说,豆子浸泡好后,就可以倒进机器里开始磨豆浆了。

“老一代人做豆腐时,机器没有那么先进,磨豆子光靠石磨,很是累人。”郑电平说,以前煮豆浆也是用柴火煮,一不小心火候没有把握好,豆浆和豆腐都会有淡淡的烧焦味。现在不一样了,有了高科技,用机器磨豆浆、煮豆浆,既环保又卫生,最重要的是没有了柴火的焦味,做出来的豆腐更醇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