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佬的而立往事:马云卖袜子、马化腾拿
“第一批90后就要30岁了”,这一话题曾在2019年末登上微博热搜,可见网友对“桀骜不驯的90后”即将迈入而立之年有诸多感慨。随着2020年新春过去,第一批90后已然迈进了30岁关口。
在中国,30岁往往被赋予了太多含义。三十而立,大意是说人到了30岁就有能力独当一面,人生目标坚定、并且能够坦然应对困难。
但是,每个人在30岁时都能“立得住”吗?那些互联网大佬,他们30岁时都在做什么?在尚未抵达人生巅峰之前,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彷徨、困顿甚至是失败?
1、白衣少年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中国首批互联网企业家出生最密集的年代。他们到而立之年时,又恰逢中国互联网萌芽期,因此他们也被称为“互联网的拓荒者”。
马云就是这样一个绕不过去的“拓荒者”。
1964年秋,马云出生在杭州市,因为爷爷在抗战时期做过保长(类似于现在的村长和社区主任),解放后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成分不好,所以童年时期的马云因为这事吃了不少苦。
在青黄不接的年代,爷爷希望马云成长为一个乖巧懂事、少惹是非的人,但他并没有如爷爷所愿。
(图 / 网络)
尽管身材瘦小,但每当受到别人欺负时,马云总是奋起反击,不久便成了学校里打架最多的学生,甚至有一次跟人打架打到头破血流,最后缝了13针。1977年,13岁的马云因为打架记过次数太多而被迫转学。
虽然在世俗观念里不属于“乖孩子”,但不服输的个性让马云逐渐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找到共鸣,并立志要成为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因为整日沉迷修炼各门派武功,马云荒废了不少功课,中考连考了两回,才勉强考上一所普通高中。
不过马云也有擅长的,除了格斗技巧,他对英语十分感兴趣,每天都跟着英文广播学习,还时常跑到西湖边去找老外搭讪。
这事得到了父亲马来法的大力支持。马来法不怕辛苦,经常骑车骑上40分钟,陪着马云去杭州大饭店找更多外国人聊天。
苦练英语的马云怎么也想不到,在往后的日子里,这门语言至少两次改写了他的命运。
与略显“顽劣”的马云不同,此时在距离他1300多公里之外的山西阳泉,比马云小4岁的李彦宏正疯狂地从知识中汲取养分。
李彦宏从小就是一个标准学霸,不只是李彦宏,他的3个姐姐也全都是学霸。
1977年恢复高考后,大姐考上了晋中师专,成为第一届大学生,一度羡煞旁人。毕竟在那个年代,大学生的稀缺性一点不亚于大熊猫。
初二那年,李彦宏的二姐和三姐也相继考上了大学,尤其是三姐,她以阳泉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引来地方报纸和广播争相报道。
李彦宏的父亲李贵富当时是晋东化工厂的锅炉工,母亲则在一家制革厂当工人,属于典型的工人阶级家庭,一家人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不过好在学风很盛。
李贵富虽然没有文凭,但他上过几年私塾,聪慧过人,熟读《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等古代名家著作,他时常利用下班时间将自己在私塾里学过的知识悉心传授给儿女。
1987年,在家人的言传身教下,19岁的李彦宏再次为李富贵争了光——以阳泉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毫无悬念地考进北京大学图书情报专业。
2、命运的岔路口
1988年,也就是李彦宏在北京大学读大一这年,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毕业了。
这是马云第一次被英语这个特长改写命运。
1982年,18岁的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结果惨败,尤其是数学只得了1分,这让他既羞愧又挫败。
大学自然是上不了了,马云决定跟着表弟出门找工作。在跟表弟一起应聘酒店服务生时,表弟被顺利录用,而马云却惨遭拒绝,理由是一眼看上去马云又矮又瘦,长相也一言难尽。
后来,马云又接连去面试了秘书和搬运工人,但结果都大同小异。马来法见马云意志消沉,于是帮他找了一份给杂志社送书的工作,于是瘦弱的马云每天只得游荡在大街小巷里,蹬着三轮车送书。
意识到这样的日子不能再继续下去,马云决定重新参加高考,然而他依旧没有受到眷顾。
1983年,马云高考再次失利。
“不然还是死了上大学的心吧。”当时在做摄影师的马来法认为儿子应该像自己一样好好学门手艺,毕竟有专长就饿不死。
马云又开始了找工作之路,这次他先后找了11份工作,结果无一例外,全部被淘汰。
1984年,马云不顾家人极力反对,第三次参加了高考。这次他的数学得了89分,总分离本科线还差5分,只能上个专科。
命运之神终于眷顾了马云。这一年,杭州师范学院的本科英语专业没有招满,校方决定降分录取几名英语好的学生,于是马云被破格录取。
(图 / 网络)
四年后,24岁的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
马云的教书风格别具一格,他善于引经据典,语言风趣幽默,武侠精神在他身上有着深刻烙印,这使得他和其他老师形成了鲜明对比。
1989年,马云被评为了杭州市十大优秀青年教师。
时间真是一个轮回。这一年,从杭州向西南方向延伸1200公里,深圳少年马化腾刚刚以739分的高考成绩考入深圳大学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