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1-20 08:27 的文章

青島:“平台”聚才“生態”留才

原標題:青島:“平台”聚才 “生態”留才

時值歲末年初,對過去一年青島人才工作的盤點,無不彰顯出這座城市的求賢若渴。

從2019年6月中共青島市委印發《關於“學深圳、轉作風”機制建設的意見》,在官方紅頭文件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來了就是青島人”之后,青島用愈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吸納人才。

而這種開放包容,彰顯的是一座城市的氣度和胸懷。去年年初,青島提出“學深圳、趕深圳”,發起15個攻勢,“政務服務,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島都要做到”,在招才引智方面,深圳對人才的渴求、服務態度更是感染著青島。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剛剛過去的2019年,青島從“需求”導向出發,用“平台”聚才、靠“生態”留才,吸引集聚了25萬名人才加入到青島開放發展的時代洪流中,而全市的人才總量已經突破208萬。

208萬人才,是建設青島的智慧之火。青島敞開懷抱歡迎五湖四海的才俊來青共謀發展、開創未來。

按“需求”引才:

產業聚才,人才興業

2019年12月29日,青島人才集團成立。新成立的青島人才集團是青島城投集團和深圳人才集團合資成立的國有企業,將搭建深圳和青島南北兩大示范區人才交流與互動平台,通過資源整合、市場運作、產業布局,組建具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人才領域標杆企業,打造青島市場化、公益化、產業化的大人才體系。

從最初到深圳人才集團考察學習到青深兩地合資成立人才集團,這背后的隱喻不難看出:青島已經明確了在人才工作上的新理念新打法,要服務好國家戰略,要把組織工作和人才工作、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人才成長和企業成長結合起來,聚力招才引智。

眾所周知,有針對性地引才聚才才能讓人才在當地發揮更大的作用,從而實現人才的最大價值。

過去的一年,青島始終明確“集聚什麼人才”的首要問題,堅持以需求帶招引、用產業聚人才,讓人才領產業。

為此,我市突出產才匹配,以產業組織理念抓招才引智,聚焦全市16條重點產業鏈,編制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緊缺急需專業目錄和職業工種,征集並發布7000余個高層次人才崗位需求。引導駐青高校圍繞重點產業發展調整設置專業,遴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等10個學科(專業),予以重點支持建設。

同時,圍繞“引進一個人才、落地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的思路,實現人才引領發展。單以微電子產業為例,引進了中科院青島EDA中心、矽昌通信等高端人才企業,促進了我市集成電路產業鏈的快速形成。

為了精准引才,青島在引才聚才時堅持全職和柔性引進相結合,極大地調動了中介組織等的引才主動性。據統計,僅在2019年,就新設了6家海外、7家國內招才引智工作站,總數分別達到36家和14家。對11家引薦高端人才的中介機構和個人兌現引才“紅娘”獎205萬元,共引進A類人才2人、B類和C類人才各5人。

青年人才是時代的主力軍,他們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社會就有希望。青島這座城市對青年人才的重視程度也是越來越深,為留住青年人才所做的努力也是越來越貼心、務實。

在發起實施的青年人才“聚青行動”中,青島將“先落戶后就業”政策擴大到專科畢業生,住房補貼政策覆蓋到本科生,落實了青年人才一次性安家費等政策。據統計,2019年在青高校畢業生留青5.24萬人,留青率達到48.6%,同比提高8.6%。

不僅是量的提高,留青的青年人才在“質”上也有極大提升。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城市引才表現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青島吸引的非本地戶籍人才中,本科及以上佔比達43.98%,領先於1000萬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40.55%和500萬-1000萬人口大城市的39.60%,表明我市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優勢顯著。

建好平台聚才:

搭建放飛理想的舞台

人才看重的是成就事業的平台和創新創造的價值實現,同時,也考驗著一座城市能用何種方法集聚人才的智慧。

為此,加大力度建平台,用平台留人成了青島的首要選擇。過去的一年,我市不斷優化政策平台、做強招引平台、完善創業平台,為人才在青島放飛理想提供了足夠寬廣的舞台。

政策平台的含金量不斷提升。圍繞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五大工程”意見,新出台博士后培養留青等6個配套細則,研究擬定促進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和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人才發展的若干措施和人才分類評價改革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