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校”+“侨乡”联合培养创新人才
南方网讯 日前,由暨南大学与五邑大学联合共建的“非人灵长类大动物疾病模型研究联合实验室”已经完成招投标工作,预计将于春节后进入动工建设阶段。据了解,此实验室投资3亿元。
2018年10月,广东省委组织部和省委教育工委部署开展高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暨南大学与五邑大学组成结对帮扶关系,由暨南大学选派5名教师代表组成帮扶团队,到该校开展教育帮扶工作。
一年来,帮扶团队扎实稳步推进帮扶工作行动方案,取得了许多工作成效。在“共建平台—共育人才—共研项目—共享成果—协同创新”的帮扶工作路径上,“非人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研究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五邑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智能物联网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先后谋划、筹建,谱写着“侨校”+“侨乡”的帮扶新篇章。
共建学科
汇聚国内一流创新人才
11月4日,五邑大学与暨南大学签署协议,共建“非人灵长类大动物疾病模型研究联合实验室”。依托联合实验室,两校谋划在江门建设国际一流大型模式动物研发中心,合作加强以转基因技术为基础的大动物实验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建立数种重大脑疾病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以“项目共研”为路径,形成学科合力,汇聚创新人才,是暨南大学帮扶团队的工作思路。在过去的一年里,对标五邑大学2022年冲击博士学位点的重点建设学科,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应用物理与材料、化学工程与技术、智能制造等学科,暨南大学帮扶团队发挥本校学科优势,先后谋划推进了多个高水平联合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包括智能物联网联合实验室、力学与结构联合实验室和认知科学与管理决策实验室。
其中,“力学与结构联合实验室”将以暨南大学的工程力学学科为基础,结合大湾区特有的近海环境及建设发展的需求,在近沿海工程结构耐久性、结构安全监测与控制、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高性能建筑材料的开发等领域展开研究。
“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拥有‘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在研究侨乡本土特色建筑方面有优势,共建实验室可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打造成为两校力学与土木学科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学术中心。”挂任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院长的聂振华说。
另外,智能物联网联合实验室将依托暨南大学的智能物联网云、管、端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平台开发相关科研项目,服务五邑地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据介绍,该平台为华南地区高校最具有竞争力的物联网平台。
挂任校长助理的李爱梅教授介绍,三个联合实验室将形成学科合力,以支撑形成一流学科、汇聚国内一流创新人才为目标,重点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任务,计划产出具有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成果。
以侨为桥
培育侨乡文化研究特色学科品牌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时代的到来,如何以融合的视野看待区域文学的共同源头?如何思考湾区对文学想象空间提供的可能性意义?”12月14日—15日,“区域视野与想象空间——粤港澳文学研讨会”在江门举行。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讨会特别增设了侨乡文学议题。
暨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邱向欢表示,两校颇具“侨”特色,共同举办研讨会,可以发挥暨南大学文学院学科平台优势,与五邑大学共同发掘学术增长点、策划特色学科建设,在包括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在内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立足侨乡特色文化实践,暨南大学帮扶团队计划在两校之间打造一个华侨华人研究特色学科。“五邑大学文学院在人文学科,尤其是地方侨乡文化研究上颇具特色,我们计划以此为基础,申报广东省文艺评论基地,培养面向粤港澳文艺和海外华文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队伍,为后续相关课程开设与学科建设奠定基础。”挂任五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的龙杨志表示,该基地将会成为两校立足侨乡、服务湾区、连接海外的高水平学术平台。
以侨为桥,两所高校正共同培育侨乡文化研究特色品牌。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侧重侨乡研究、强调地方服务,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侧重理论研究、国际视野更广,基于两校在“侨”文化研究领域的不同特色,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建议,两校可以从高水平学科建设深入双边合作,如合作开展科研项目、联合建设研究生培养平台、联合建立国际学术会议合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