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跻身国家“双高计划” 打

学校大门
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公示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拟建单位名单。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重庆10所入围高职院校之一,成功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单位。
“双高计划”是继普通高等教育“双一流”工程后,我国职教领域的一次重大决策,是回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加速高职教育改革的行动指南。对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而言,此次入选不仅是对学校多年来办学经验的高度肯定,也是难能可贵的机遇与挑战,将助推学校进一步高质量内涵发展。
“双高计划”拟建名额为何能花落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走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之路上,学校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紧盯产业需求
专业集群共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根据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调整,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如何对接产业需求,打造独具本校优势特色的专业群?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聚焦汽车产业、智能制造装备、关键基础件产业集群,按照“产业链-专业群-人才链”的思路,构建“国家、市级、院级重点”三层并进的专业建设体系,建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两个高水平专业群,智能控制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5个骨干专业群和面向轨道交通、航空服务等领域的4个重点专业群。
“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一直是我校的品牌专业,办学积淀厚重,国内行业领先。”校长郭天平介绍,在优势专业的有力支撑下,学校将发展方向瞄准行业市场需求,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业群便应运而生。
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为例。该专业群围绕模具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产业链中的“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智慧服务”三大领域,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核心,数控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支撑,培养适应岗位能力需求、精准服务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要与产业紧密接轨,深度的校企合作必不可少。
基于此,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手各大企业,通过共建智能制造共享实训中心、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虚拟仿真(VR)教学工厂等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数字化工厂/智能工厂技术推广应用平台”、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支撑重庆模具产业迈向高端转型升级。
创新人才培养
锤炼精锐之师
去年9月,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5名大二学生在现代学徒制拜师大会上,充满敬意地向来自企业的4位优秀的技术专家鞠躬、叩首、敬茶。一声“师傅请喝茶”,拉近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学生们将在企业技术专家的教导下,开始不一样的“学徒”人生。
“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不能‘闭门造车’,要让学生走进生产一线,跟着老师傅学习技能经验,以更快适应社会所需。”学校党委书记王官成说。
职业教育的改革,也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校通过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探索“1+X”证书制度试点,实现“双元共育、分类培养、项目主导、书证融合”四位一体协同育人。
一方面,学校紧盯技术和产业升级需求,开发相关产业链岗位能力行业标准,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与企业合作编订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建成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造金课,推进校企合作,双元育人。
另一方面,学校也紧抓“双师”型队伍建设,以教师专业发展激活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师德铸魂、头雁领航、拔尖人才、菁英人才、两江引智等工程,打造出以院士、国家教学名师、技能大师领衔的教学名师团队、“双师”型骨干教师团队、青年教师团队,构建三层架构的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健全团队奖励机制、培训研修体系及教师评价机制。
同时,在内培外引、多元化周期性培训、国外研修访学等方式多重锻炼下,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一支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逐步形成,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坚实中流砥柱。
对内服务地方
对外开放办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