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深澳交流合作 携手讲好中国故事
■深圳特区报记者林捷兴
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加强深圳与澳门在特色金融、文化创意等领域合作。市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聚焦深澳两地合作建言献策。
“推进文化交流合作,应成为深圳、澳门合作的重要切入点。”来自澳门的廖启承委员表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将“城市文明典范”列为五个战略定位之一,未来必将以更高标准推进文化发展;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澳门新增了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发展定位,未来两地应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合作。
“深澳两地文艺盛事活跃。深圳有80多个国际友城,澳门是中葡文化交流平台,两地应积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廖启承表示,深澳两地应通过建立健全交流合作机制,凝聚合力,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近年来,深圳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业务、模式及服务创新,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及贸易投资便利化,深港澳金融合作取得多方面突破。针对深圳金融科技创新先发优势,市政协委员李宁建议,深圳应研究出台金融科技专项扶持政策,通过战略指导、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供资金支持等途径支持金融科技,同时加强大湾区金融科技合作,培育国际一流金融科技企业,建设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此外,深圳应积极推进深港澳绿色金融合作,建设绿色金融跨境合作示范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大湾区为青年人提供创业、就业机会,推动青年人交往交流、交心交融,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参与国家建设。市政协委员刘根森认为,未来深圳要继续当好湾区的科技龙头和核心引擎,需要持续引进大量海外科技人才,尤其是港澳青年人才。
目前,深圳以前海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核心,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入,各类创业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全面铺开并逐步成形。刘根森建议,下一步应重点考虑为港澳创业青年提供优良的服务配套。
“产学研合作一直是我们科技发展的短板,粤港澳大湾区要以创新驱动引领,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必须要答好产学研合作这张考卷。”市政协委员洪为民建议,政府应出台鼓励政策,用税务和科研资金扶持手段,鼓励企业和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建立“开放式产业创新”生态。“深圳可以参考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先进制造研究中心模式(AMRC),建立立足深圳、服务湾区的应用研究及转化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