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1-07 15:03 的文章

舒城县山七镇:“乡土人才”奏响脱贫攻坚主旋律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落日在山七街道旁边的池塘里洒下余晖,水面泛起金色的波澜。舒城县特种水产养殖场、辉淼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汪中福正在往他的养龟池里加温泉水,让冬眠的乌龟泡个“温泉浴”。

“你瞧,我这池塘里产‘黄金’。”汪中福跟笔者开玩笑道。去年,靠着这一池“黄金”他成功脱贫。

家住六安市舒城县山七镇庞畈村残疾人汪中福,虽已年过花甲,却是当地一名家喻户晓爱动脑筋的“能人”。 他利用山七镇丰富的地热资源,搞起了温泉水产养殖,用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温泉,走上了一条“暖融融”的脱贫致富路。

如今,汪中福的温泉养殖场里,年养殖各种乌龟约2500公斤,年产乌龟幼苗约2万多只,产值达到近百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汪中福致富不忘本,养殖场打工的十几名员工中,基本都是残疾人,他们既得到了工资,又管吃管住,还学到了技术,有的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

近年来,舒城县山七镇党委政府把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着力点,加大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充分挖掘农村乡土人才资源,激活潜能,发挥优势,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实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种产业,发展一方经济的目标,使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帮助农民增收、群众稳定脱贫的生力军。

破格“挖金”选才,完善乡土人才信息库。牢固树立“只要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就是人才”的人才观念,建立发现培养农村乡土人才的长效机制,放宽眼光辨才识才。一方面,通过实地走访、广泛推荐、精准识别等措施,对有一技之长的种养殖能手、致富能人、大中专毕业生、村组干部、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进行“拉网式”摸底登记,按照发现一个、储备一个的原则,将23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及时纳入乡土人才信息库。另一方面,按照不同行业领域、不同专业特长,细分乡土人才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种养殖能手、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农村经纪人才、独特技能型等6类人才,为每名乡土人才分类定型,贴上“人才标签”,进行跟踪培养,促进他们发挥作用。

精心“充电”培育,提高乡土人才专业素质。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聚焦农村产业发展,根据农村实用人才的技能需求,按照“缺什么、学什么”原则,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经验交流会、外出参观考察、聘请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补齐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短板”。 把乡土人才培养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土专家”。近年来,全镇共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6期,培训群众300余人次;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场次;组织120余名农村实用人才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通过精心培育,促使越来越多的群众逐步成长为农村乡土人才。目前,全镇拥有各类农村乡土人才200余人,其中“种植、养殖、加工”大户112人,通过组织他们与贫困户结对帮扶,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导航”。

搭建“舞台”实战,盘活用好乡土人才。将乡土人才纳入全镇32个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实行乡土人才帮带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度,着眼增强乡土人才的示范引导作用。注重从乡土人才中发展党员,2019年度,共有12名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发展为党员,使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为村级班子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为充分发挥了乡土人才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作用。镇党委政府还在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持、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帮助农村乡土人才把产业做大做强。

“乡土人才立足本地本土,自身就是当地农村的生产主体,有着脱贫致富的内在需求。他们的成长,是脱贫攻坚智力扶持从‘引进来’过渡到‘扎下根’的体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们通过把农村乡土人才培养成脱贫攻坚的领军人和带动者,使一大批乡土人才穿梭在农村科技服务第一线,为推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山七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成顺说。(李家应)


(责编:刘颖、金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