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油田南堡作业区用创新手段推动人才转型
12月17日,冀东油田南堡采油五区迎来一场小雪,赵月婵和往常一样量油取样。她是冀东油田2019年度女子采油工个人赛冠军。通过平时的努力和封闭培训,她拿到了冠军很是欣喜。
冀东油田南堡作业区建立特色技能人才培养通道,让技术性人才向价值型员工迈进。2017年,选派6人参加集团公司技能大赛全部获奖,创造了冀东油田历届大赛的最好成绩;在2019年冀东油田的技能比武中,南堡作业区3个项目全部荣获冠军;近两年,推出创新成果57项,其中19项获得国家专利。
精心构筑技能人才成长“高地”
“培养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要保证培养的效果和投入产出价值,最重要的是搭建人才转型的整体框架。”12月16日,南堡作业区经理李祥银说。南堡作业区加快推进学习型队伍建设,持续打造高素质人才“孵化器”,从“一花独放”向“全面开花”迈进。
“如今,越来越多的85后甚至90后员工走上关键岗位。他们思想活跃、有想法,工作上有见解,公司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他们。”12月17日,南堡作业区人事组织科科长顾志杰说,“但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与作业区岗位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人才培养上,南堡作业区做了深入思考:需要什么能力?对接战略需求,技能人才的转型方向在哪里?转型人才应如何培养?
南堡作业区首先打造高质量培训构架,结合大工种培训需求,打造“四库”精品培训工程,进一步完善“教学课件资料库”,编制培训课件325个,新增应知应会手册6套。同时,连续4年开展“我是好讲师”活动,精选理论过硬、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扩充、优化和整合“兼职教师师资库”;搭建小型综合培训基地,动态丰富“现场培训设备库”“技能鉴定试题库”。
南堡作业区充分发挥班组培训“短平快”的优势,除实施“送技上岗”和“点餐式培训”外,还将课堂搬到一线。2018年11月开始,他们还开设“骨干夜校”,每周四邀请兼职教师讲授地质采油、“四新”等课程,提升操作员工综合能力,助推加快“人才高峰”向“人才高原”转变。
通过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员工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在冀东油田技术比武中,南堡作业区参赛选手获得了维修电工个人赛、采油工个人赛、集输工团体赛的冠军。
特色培育激活“一池春水”
近年来,随着技术界面前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从作业区层面到采油区,再延伸到采油队层面。由于整体工作量增加较多,人员增量受限,已成为制约南堡作业区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瓶颈。
南堡作业区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方式,加快人才成长步伐,增强人才队伍“造血”功能,初步实现了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阶梯培养。
技术人员及青年人才的培训培养,促进作业区油藏描述、油水井管理和基建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青年科技论坛、内部“小讲堂”等活动,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和交流提升的平台。
围绕制约南堡发展的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启用年轻人担任攻关队长,成立了13支攻关队伍,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2018年以来,青年技术人才承担公司级科研项目13项,2项成果获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
南堡作业区在创新创效的同时,注重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将采油区“创新工作室”打造成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其中,南堡采油五区“文明创新工作室”成立5年来获得创新成果27项,创效600余万元,为作业区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
用好评价激励“指挥棒”
“南堡作业区调整人才培养战略模式,建立人才流动机制、转型人才的激励配套机制。”12月16日,南堡作业区书记廖保方说。
南堡作业区率先在采油六区推行薪金管理制度,以“员工自主申请+委员会评审”的方式,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提振了队伍的士气。
为积极调动全体员工开展上产攻坚,南堡作业区将油气产量任务精细分配至6个采油区、16个开发单元,完善《南堡作业区产量运行考核管理规定》,对产量、注水完成情况进行评比考核76次,充分调动了全员上产稳产积极性。
此外,针对南堡油田高产井多、稳产难度大等问题,重新修订高产井特护管理制度,制定“1+6”采油精细管理实施方案,使其承包到岗位、责任到个人。2018年,实现了油水井开井率双“80%”的工作目标,躺井率由3.2%降低至2.0%,泵效由48.6%提高至50.2%,筑牢了稳产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