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2-19 17:20 的文章

粤改革职称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广东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新成效

  “以往在端砚行业中,部分技术能力较强的砚工早已能独当一面,却因为学历低、工龄短等原因,无法获得职称。”广东省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黄超洪从事端砚雕刻设计创作已三十余年。他曾因学历低,迟迟未能评上高级职称。

  随着职称制度改革推进,我省着力构建高层次人才职称评价的“绿色通道”、贯通高技能人才和专技人才职称评审、创新职称评审评价方式……在职称评价机制方面作出不少创新,进一步加快人才评价机制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绿色通道”激励优秀人才干事创业

  “这20年间,有一股无形的动力一直推动着我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奋进。”黄超洪说,这一“无形动力”,便是对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的追求,在他看来,获得相应的职称,是对自己从艺多年成就的认可。

  为让更多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打通专业技术人才晋升渠道,我省建立了高级职称评价直接申报机制。通过这一“绿色通道”,像黄超洪这样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

  在我省信息工程领域,只需要满足持续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在专业领域取得原创性重大研究成果或工程技术突破、曾获得省(部)级或国家级相关奖项、得到2名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正高级工程师推荐等条件,大学本科学历以下的信息通信工程技术人才便可以破格申报高级工程师职称。

  此外,在我省建筑工程领域,根据新政策,取得工程师职称后,只需满足国家级科技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完成人,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完成人,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以上、广东专利优秀奖以上、广东杰出发明人奖的主要完成人,被认定为“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的技术人才等任一条件,即可不受学历、资历、业绩成果等条件限制直接破格进行高级职称申报。

  “如今对于学历、论文的要求被淡化,发明专利、行业技术标准或者有分量的技术研究报告可作为学术成果,将支持更多专业技术人才立足岗位做出实际业绩和贡献。”广东省人才研究所所长李斌宁说。

  获得高级职称并非黄超洪艺术道路上的终点,近几年他作为评委专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职称评审工作,为发掘行业人才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优秀人才有机会获得破格申请的资格,对提拔、发现人才,激励从业人员干事创业起到积极作用,必将进一步促进行业的发展与壮大。”黄超洪说。

  打破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职业发展壁垒

  身份界限难以打破,各方面待遇存在偏差,长期以来,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有着不同的培养评价体系,一定程度存在“独木桥”“玻璃门”等现象,让人才职业发展渠道与空间面临较大限制。

  为打破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壁垒,促进两类人才深度融合,我省出台实施方案,在轻工、食品、机电、电力等领域率先开展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的落地,在我省逐渐搭建起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具体而言,过去职称评审针对的是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不参评职称,如今高技能人才也可参加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和认定。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技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可分别按相当于中专、大专、本科学历申报评审相应专业职称。

  如此一来,便促进了两类人才的深度融合。但此前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准入门槛不同,前者大多是中专、技校毕业,后者更多是本科生以上学历,在传统观念里,后者“含金量”更高。

  这使得部分群众发出疑问:职称制度改革后,职称的含金量是否会有所下降?

  “长期以来,两支人才队伍在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级别模式、管理模式上都有差别。如今社会上涌现出许多优秀技师,但他们却很难获得工程师资格。”李斌宁说,这意味着不管技术标准等级如何变化,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标签始终是“工人”二字,降低了其工作的积极性。

  随着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的贯通,两者的身份界限被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得以破除,人才的成长渠道更加畅通。

  “高技能人才得以评职称,不仅不会降低职称的含金量,反而会帮助消除‘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技艺精湛并且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进一步增强两类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李斌宁说。

  创新评价方式测出申报人真才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