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0-10 19:32 的文章

苏浙沪与内蒙古检察机关人才智力交流合作纪实

打开一扇窗 架起一座桥

——苏浙沪与内蒙古检察机关人才智力交流合作纪实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感人的故事。相隔千里的上海、江苏、浙江和内蒙古之间,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结下了一段善缘。

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剧,正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的《国家孩子》讲述了一个感天动地的生命传奇故事。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国家处于困难时期,苏浙沪等地的孤儿院里人满为患,正是善良的草原牧民敞开胸怀,让3000多名危难中的孩子获得了新生。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上海、江苏、浙江和内蒙古又建立了新的联系。这一次的故事,发生在检察系统内。

今年5月10日,为推进东西部检察人才和智力的交流合作,加强检察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检察机关与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检察机关签订人才智力交流合作协议,采取互派干部挂职锻炼、业务培训指导等形式实现人才和智力的双向互动、合作共赢。

不是来做客的,而是来做事的

人才智力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绝非偶然。

在今年3月的一次会议上,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李琪林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报告了内蒙古自治区检察机关人才储备不足、力量较弱的困难。张军表示,可以联系长三角地区的检察机关,加强东西部人才智力交流合作,实现互进共赢。

会议结束后,李琪林马上找到了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检察机关的检察长,表达了希望开展四地之间人才智力交流合作的诉求。

苏浙沪检察机关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敲定了合作事项的方方面面。

这一次,他们决心蹚出一条基层建设的新路子。

5月10日,苏浙沪检察机关第一批选派的15名挂职干部就位,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挂职交流工作。其中,江苏检察机关共选派6名挂职干部分别赶赴内蒙古6个市检察院工作,他们平均年龄31.8岁,都处在人生最值得奋斗的年纪,都拥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

“选派工作绝不是走形式。我们严格按照需求导向,主动对接内蒙古检察机关,根据他们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派合适人选。”江苏省检察院政治部主任朱建华告诉记者,此次在选派挂职干部时,他们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检察机关提出的挂职岗位等需求意见,选派合适的人选来担当大任,并着重强调要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过硬的检察业务能力。

7月13日至14日,江苏省检察院检察长刘华到内蒙古调研,她满怀深情地勉励挂职干部:“检察干警一定要有家国情怀,增强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把挂职锻炼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对待。”

天苍茫,雁何往,江南水乡的儿女在江苏、内蒙古两地检察机关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检察院,记者见到了挂职交流的江苏省徐州市检察院员额检察官荣辉。荣辉说,来内蒙古挂职交流是自己主动要求的,也获得了家人的全力支持,既然来了,就得干出点样子来,他告诫自己是来做事的,不是来做客的。

“荣辉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司法理念、一流的办案能力、成熟的工作规范,是真的给我们送智力援助来了!”赤峰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扫黑办主任韩玉玺告诉记者,了解到荣辉在徐州市检察院主要负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后,赤峰市检察院便决定将荣辉充实到扫黑办,担任扫黑办主任助理。

荣辉不负众望,在已经过去的四个多月时间里,参与办理了王某等人涉黑专案,进驻公安办案点连续办案21天,制发逮捕案件继续补充侦查取证意见200余条。除此之外,他积极参与其他疑难案件研讨,针对“套路贷”认定、聚众而未斗殴案件定性等问题,主动提供江苏省检察机关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和参考案例,加强两地办案理念交流。同时主动请缨,积极参与对下指导工作,先后到敖汉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松山区等地介入涉黑恶案件办理工作中。

来自常州市检察院的员额检察官项至陵则被分配到了呼和浩特市检察院挂职交流。

“来到呼和浩特市检察院后,我和同事们的交流是时时刻刻的,有时是在办案时,有时是在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上,有时是在吃饭时,有时是在散步闲聊时,我希望能把江苏、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做法分享给大家。”项至陵告诉记者,他在参与办理一起涉黑案件时,多次与办案组成员就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的疑点难点充分交流,促进办案组的干警在办案中坚持严把事实关、证据关和法律适用关,不拔高不降格,准确定性,不枉不纵。

呼和浩特市检察院的很多干警和项至陵成为了朋友,因为他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所在的扫黑办工作,对于同事们提出的其他业务难题,他也热情地给予解答或者帮忙对接优质资源,呼和浩特市检察院第九检察部主任王君就是受益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