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0-10 03:40 的文章

千阳:乡土人才的“集结”

顺着宝鸡市千阳县公路往北行驶,伴着悦耳的虫鸣鸟叫,套了袋的矮砧苹果树和郁郁葱葱的果树苗争相映入眼帘,宝丰村到了。

“刚嫁接的苗子要加固。”

“这是小蚜虫,药要从下往上喷。”

“锄杂草别喷药,用小剪刀剪断。”

这些,宝丰村的苹果技术员们每天要重复数遍。商品果在“嗷嗷待哺”汲取养分,小果树苗子亟待“呵护”,七月,是苹果园里最繁忙的季节,每天早晨六七点,他们已准备就绪,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35

宝丰村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很忙碌

苹果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在果园中穿行劳作的技术员。其实,7年前,产业初始,技术员只有村支书张永刚一个人。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宝丰村培养了一个班的专业技术队伍。

半路“挖来”了女技术员

地处渭北旱塬,宝丰村产业单一,以种玉米为主,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以前,我们是张家塬镇最穷的一个村,难得见到嫁过来的姑娘。”玩笑话中透露出村民的无奈。

“我来当第一个技术员!”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专业的张永刚,毅然接过技术员的担子。

2013年,经过调研,村支部书记张永刚决定在村里发展产量高、适宜渭北旱塬的矮砧苹果,增加收入。当时有村民质疑,“村里没有技术人员,咋发展?”

除了日常教果农剪枝、喷药等技术活,这位“首席”技术员还肩负着寻找伙伴的任务。

李应莲闯入视线纯属偶然。2017年春,张永刚在相邻的观明村果园里参观时,远处一个身穿迷彩服的年轻人站在果树上拉枝,走近一看,很是吃惊,“竟然是个30多岁的女子,干这活,好多男人都嫌累。”

当天晚上,张永刚给李应莲打了通电话,“每天工费多给20元,愿意来我宝丰村干吗?”冲着这份“诚意”,李应莲来到宝丰村。

张永刚没有看错人,年轻、能吃苦的李应莲,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迅速掌握了苹果树苗的管理技术工作。

从此,她成为宝丰村第一个专职的苹果女技术员。

“你看,卷叶虫一般在叶子上趴着,小蚜虫多半在叶子下面隐藏着。现在的生长情况,需要半个月打一回药。”李应莲在苗圃里给果农讲解防虫知识。

“苹果苗子管理门道多,不像小动物,可以通过吃、睡,能观察是不是生病了。有时候,苗子耷拉了头,可能就救不回来了。”李应莲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

2018年6月,有些果苗叶子有点发黄,杆上还长了几块指甲盖大小的疤。起初,她没放在心上,谁知几天后,这些苗子都死了。

面对自责的李应莲,张永刚安慰道:“这苹果苗,就像是月子娃一样,嫩得很,多观察才能照顾好。”这件事情对她的影响特别大,从那时起,她更加细心呵护这一片果树苗。

留芽、取芽、剪枝、拉枝等,技术员的活儿一点也不轻松,每一个步骤都要熟练掌握。经常是,从早晨7点忙到下午6点,活儿多的时候,夜里还需要加班。

对此,村集体合作社讨论出额外奖励,“这片园子中23万株苗子,成功出货20万株的话,奖励技术员2万元。”

“这满园的苗子就像自己养的娃娃,不光为了钱,好好侍弄也是咱的成就感。”李应莲忙碌的身影,是苗圃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记者观察: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兴则乡村兴。善于发现,实现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熟知土地的农村人也能变身“金凤凰”,产业发展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36

宝丰村驻村苹果专家

麻溜“集结”了一个班

最近,沈林杰有点“烦”。自家的早熟苹果再有1个月就上市了,果园里忙不过来,还得雇人,自己又是村上专职的技术员,“顾得上这头,顾不上那头。”

要知道在过去,哪能发生这种“操心事”?

早些年在宝鸡当包工头,后来又跑运输。前后折腾了好些年,也没赚到钱,只好回家歇着,这一闲就是几个月。得知消息的张永刚打来电话:“咱村里合作社缺人,能不能来当技术员,给搭把手?”沈林杰欣然同意。

学习快、动手能力强,几年下来,沈林杰俨然成了宝丰村技术员队伍中的骨干。

如今,每天都激情满满的他,早晨不到7点,赶到负责的果园开始工作,晚上下班后,再赶到自家园子照料。“咱庄稼人看着地里满满当当,心里舒坦。”沈林杰说,这种丰收的烦,宁愿多一点。

和坐在办公室,穿着白衬衣的上班族不同,活跃在果园苗圃里的苹果技术员们有着黝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打眼望去,还真分辨不出谁是技术员。

怎么办?“听音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