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9-16 12:21 的文章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摘 要:结合A大学所在东北地区面临的人口连年持续外流,区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人才吸引竞争力弱等一系列现实条件,对A大学当前师资人才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目的在于研究制定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力争在稳定现有师资人才队伍的同时,增强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力度和实效,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师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吸引;人才流失

研究背景和意义

当前,一流大学建设最根本和关键的是高层次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双一流”建设,尤其需要一批学术造诣高、具有国际影响和国内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及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人才队伍梯队。随着“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和推动加快“双一流”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国内各省市和地区的高校都在努力挖掘高层次人才。

在高等教育领域激烈而残酷的人才竞争、博弈过程中,如何改变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人才持续流失情况,甚至促进人才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逆向流动”,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深入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是保障顺利实施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的政策关键,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加强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改善教育均衡发展和有效保障高质量的教育公平顺利实现,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A大学师资人才队伍结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本研究选取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A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为具体研究案例,结合学校所在东北老工业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重点从改善师资人才队伍的学缘、学历、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层次、质量等维度来分析学校现有的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状况。

1.师资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中壮年教师队伍断层现象突出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具体而言,教师队伍年龄第一个峰值出现在36岁~40岁之间,占整体师资队伍的比例高达22.85%,而31岁~35岁区间的教师比例占12.35%,30岁及以下的教师比例仅为2.49%。2016年底,全校40岁以下教师占41.07%,可见40岁以下专任教师已经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教师老龄化问题得到部分缓解。辩证地看,相对而言,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教龄偏短,教学经验与科研能力有一定欠缺,尤其是一些博士毕业就走向教学岗位的教师更面临着教育教学经验不足的“硬伤”。按照学界的观点,刚毕业走上讲台的教师从教学新手到成熟的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至少需要5年~8年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如何迅速地将他们培养成经验丰富的优秀大学教师是未来一段时间学校面临的问题。

从统计意义上来讲,创造力和精力都与人的年龄呈密切相关关系,科研产出的效率也与科研群体的年龄结构有关。但从学校近年招聘引进的青年教师群体来看,和同样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如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建设项目的国内高校相比,真正能够具有实力冲击“国字号”高端人才项目的高水平优质青年教师储备相对不足,在整个青年教师队伍所占比例亟须大幅提升,这种现实状况对于“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的涌现极为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学校教师人才队伍还面临严重的中壮年教师队伍塌陷断层问题,全校教师队伍年龄分布呈现出“M”型。具体而言,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谷底出现在46岁~50岁区间,该区间的教师比例占14.48%,尤其是48岁~49岁的教师合计仅占整体教师规模的4.92%。从学校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警醒,这种偏离正态分布的“草帽型”中壮年教师队伍塌陷断层状况将严重影响学校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尽管造成这种断层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无法否认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到东北区域经济发展对学校师资队伍留驻所带来的波及效应影响。由于近年来,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和东南沿海乃至中部地区省份相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低迷,无法给教师提供具有竞争力和富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是不争的事实。与之相应,导致学校师资人才队伍流失现象没有办法得到有效遏制,并且主要集中在40岁~50岁这一年龄段的中壮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