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6-29 13:30 的文章

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编者按:日前,由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主办,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视角·路径·方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的数十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并展开深入研讨。

  精彩发言

  整体性研究与咨政育人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陈锡喜

  如果辩证、历史地看待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主要存在两个薄弱环节:其一,突出了本学科相对独立的建设,但对其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相对淡化;其二,强化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功能,但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有必要重视这两个薄弱环节,因为前者涉及学科定位,后者涉及功能定位,而这两个定位都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建设。

  人们常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简称为“马学科”,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十分准确。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学科体系而言,由三个层面构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骨干;以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为支撑;以马克思主义为直接指导,对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加以研究。

  厘清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构成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其中的定位,既有利于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骨干责任,更好地凝聚学科方向,强化学科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视野和研究空间;还有利于壮大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力量,激励其他学科中青年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以及对社会主义发展宏观问题研究的投入。一味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体制上和研究内容上的独立性,不仅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的路也将越走越窄。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相对独立性何在呢?恰恰就在于“整体性”,即它不是分门别类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组成部分,而是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基本原理、科学体系及其形成、发展和传播,并把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同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不应该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应该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即它要充分吸收“中马”乃至“大马”的研究成果,从特殊中提炼出一般。

  当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初衷之一,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但是,如果把学科的根本任务就定位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就太窄了。今天,应明确提出“咨政育人”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咨政”功能,是指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发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引领作用,提供学理基础;对中国经验作出科学概括,对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进行批判解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供给。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育人”功能,是指要为党的整个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根据和有效思路,为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难点提供研究成果,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提供研究平台等。“育人”能力离不开“咨政”水平,不“咨政”则无以“育人”。

  把“咨政”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能积极推进教材体系的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建设的根本,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释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在这方面,既不能照搬专业的理论体系,或干部教育的教学体系,又要解决话语适应性问题,使之更适合学校教学。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思政课教师

  作者: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 宋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指向是人才培养,这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现职和未来教师的培育。

  首先,“政治要强”。

  价值导向的能力体现为政治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进行知识教育,更是认同教育,包括政治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事实上,所谓的“价值中立”是没有的,课堂上或显或隐地体现着意识形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

  其次,文本研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看家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