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培引“双轮驱动” 打造海南人才高地
原题:坚持培引“双轮驱动”,打造海南人才高地
——海南省内人才培养工作综述
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最突出的短板、最紧缺的资源是人才。
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随后发布的中央12号文件31条措施中,有4条与人才相关。人才,成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近一年来,海南坚持人才培养引进“双轮驱动”,实施更加开放、灵活、务实的人才政策,加大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展培养渠道、创新培养方式、提升培养实效,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有效盘活人才存量,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出一番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良好人才社会环境。
用好“身边”才,大力提升现有人才素质
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人才是决定性因素。
人才的构成就像是一座金字塔,“高精专”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属于“塔尖”上的人才,而大量的“塔中”“塔底”的基础性人才,不可能大批量地从外地引进。这就需要我省在人才工作中既重视“天边”,又重视“身边”,坚持培养和引进“双轮驱动”,在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必须健全完善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造就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本土人才队伍,以适应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建设。
一年多来,我省对本土人才的培养措施层出不穷。
在提升干部专业技能素养方面,除周末举办的领导干部周末学习专题讲座,我省还先后派出5批干部分赴美国、英国、新加坡、荷兰以及中国香港开展专题学习,选派200名业务骨干到中央国家部委和发达地区跟班学习,着力提升本地干部管理经验。还有一批海南领导干部先后赴国外学习借鉴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先进经验,拓展国际视野。
在高端人才发掘资助方面,今年年初,省委人才办启动“南海系列”育才计划,一次性选拔培养南海名家、南海英才、南海工匠、南海乡土人才近700人,为我省遴选培养了一批具有成长为国家级人才项目人选潜力的人才;开展国家级人才项目人选配套资助工作,首次对入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重点人才项目的36名人选进行配套资助;向中央推荐24名优秀专家作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选,推动更多本地专家进入国家级人才行列。
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升上,我省通过持续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和未来商业经营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一批视野开阔、市场驾驭能力强的职业化企业家人才。
在技能人才方面,我省出台了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推进终生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企业新型学徒试点等人才政策,并在海南威特电气集团等三家公司试点企业新型学徒制教育,为我省技能人才技能提升注入强大动力。
在农村实用人才方面,大力实施乡土人才素质提升工程,2018年以来共投入专项经费近3000万元培训优秀农村实用人才1万余人。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用事业平台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激情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做好省内人才工作,关键是做好“一增一减”文章,“增”就是增加人才的流入量,“减”就是减少本土人才存量的外流量。
如何增加人才流入,减少人才流出?政策优待、物质厚待绝非全部,一个优秀的人才,往往最重视建功立业。如果一个地方有了大显身手、实现抱负的舞台,人才自然纷至沓来。因此,不少人才来海南之前考虑更多的是“我去了海南能做什么,未来发展如何?能否有一番成就?”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等高水平人才载体落户海南的新闻不断,对人才产生了巨大的磁吸效应——
指导建设国际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口复兴城国际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已启动运营,来自以色列、新加坡等国的15个团队已入驻。
我省推动海南大学作物学、法学、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并积极对接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海南设立分支机构,上海交通大学等6所国内高校合作协议将于近期签署,牛津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内外合作教育培训项目已顺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