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知识产权发展铺就人才之基
2019年4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时表示,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专门将“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作为重要内容,为我国做好新时代知识产权工作,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已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国际贸易的“标配”,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但随着知识产权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端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知识产权强国等方面对知识产权高端人才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十八大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指示和论述的理解与把握,一方面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努力实现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另一方面,注重优化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创新培养方式,不断提升人才队伍能力素质,逐步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能全面、梯度结构合理、数量储备充足的人才队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领军人才为最高层级、高层次人才为第二层级、骨干人才为第三层级的中高端人才培养体系,配套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中高端人才发展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年)》明确了中高端人才培养工作的16字原则,即“严格选拔、加强培训、突出使用、强化考核”。截至今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人才总量已超过16000人,其中包括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在内的中高端人才总量已经达到了近3000人。
“知识产权中高端人才在参与国家重大科技经济活动、参与知识产权重要的政策决定、项目实施、改革推进、课题研究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人才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卜方表示。
领军人才: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引领者
“刚到四川参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下称审协四川中心)筹备,说不苦、不难是不可能的。”2013年底,对于被任命为审协四川中心负责人、现任审协四川中心主任的李胜军来说,当时刚到四川的境况颇有一丝“蜀道难”的滋味:两间临时办公桌、4人筹备组,是当时的全部“家当”。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建设一个新单位,并实现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可谓任务艰巨。不过,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领军人才的李胜军对此却显得胸有成竹。 “素质全面、德才兼备、业绩突出、善于管理协调、勇于承担重任,具有崇高的事业责任感和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领军潜质是领军人才必备条件。”国家知识产权局人才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卜方表示,“鼓励和支持领军人才承担重大专项工作、急难险重任务,鼓励和引导领军人才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创新性研究是他们成才的必经之路。”
深受国家知识产权局人才培养体系的熏陶,李胜军始终把“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挂在心上。加强新人入职培训、强化在岗培训、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职业成长渠道……只要是人才培养相关的工作,李胜军必定事事挂心,亲力亲为。
“哪怕食堂供餐时间、保洁频次,只要涉及干部职工亲身体验的事情,李主任都会仔细斟酌、集思广益。”一名曾经借调审协四川中心办公室工作的同志表示,园区里那些最安静、采光最好的办公室一定是留给专利审查员的。
短短5年间,审协四川中心从两间临时办公室,建设成占地百亩的办公园区;从4人筹备组,发展为千余人的干部人才队伍;专利申请年审结量也从最初的千余件增长为9万件;累计针对20多个高精尖领域提供知识产权服务60余项,为地方开展公益培训200余次,受训人员逾万人。
不仅如此,大批人才也随着中心的发展不断成长起来。目前,审协四川中心已有41人获评高级职称、200人获评中级职称,2人成长为司级干部,18人走上处级岗位,63人成为科级机构负责人,此外还涌现出一批国际型审查员、涉外教师、信息化人才等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