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湘土地——湖南人才在乡村】陶厚勇:医术好,人品好
医术好,人品好
——记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陶厚勇
编者按
乡村产业要靠人才来干,文化要靠人才来兴,生态要靠人才来美,组织要靠人才来强,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要靠人才用绣花功夫来书写。
在三湘大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涌现了一批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善经营的“新农人”“农创客”……他们是湖南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湖南日报从今天起推出《情牵湘土地——湖南人才在乡村》专栏,讲述他们在乡村建功立业的情怀与坚守,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唐善理
通讯员 杨万里 丁建勋
在地处湘桂交界处的永州市零陵区大庆坪乡卫生院,有一名80后年轻医生,名叫陶厚勇。他在这里几年时间,不仅本人获评“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还将所在卫生院成功创建为全国“群众满意的卫生院”。两个“国字号”金牌,让这个地处偏远山区的小卫生院远近闻名。
6月20日,记者从永州城区驱车近百公里来到大庆坪乡卫生院时,陶厚勇正在给患者做针灸。
“陶医生医术好,人品也很好,对病人特别关心,心中时刻装着病人,乡亲们非常信赖他。”正在卫生院住院治疗的村民唐建平说。
“要做最好的乡村医生”
1984年出生的陶厚勇,2006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怀着对乡村医生这份职业的热爱,陶厚勇一毕业即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我要做一名最好的乡村好医生。”陶厚勇说,这个愿望缘于他读中学之时。他父亲在一次建筑事故中受伤,是当地乡镇卫生院几名医生及时、精心抢救,把他父亲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2006年9月,陶厚勇走上乡村医生岗位,从那时起,他就不知疲倦地工作和学习。他每天跟着老医生看门诊,下病房。每看一个病人,他都做详细的诊疗日记,半年时间,他记录下了几本厚厚的跟班临床日记。半年后,他即被安排独立接诊病人。他热心、耐心、细心对待每一名病人,还给每名病人递上写有自己电话的个人名片,很快,他得到了病人的认可和信赖。
为实现做一名最好乡村医生的诺言,陶厚勇一直非常努力,非常“拼”。2013年5月,陶厚勇在卫生院担任值班医生,当时乡里伤寒病突发。面对大面积突发病情,陶厚勇自告奋勇组建伤寒病临时诊疗科室,20多天日夜坚守在医院,先后确诊治愈50人,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前几年,作为值班医生,陶厚勇每年接诊人数占院里三分之一以上,经常一个人干几个人的事。这些年,陶厚勇虽然担任卫生院领导,但仍负责针灸室,每天仍然诊治病人10多例以上。
大庆坪乡是零陵区最僻远的乡,也是经济最落后的乡,贫困户多,贫困病人多。为方便贫困病人治病,卫生院与各村卫生室成立医联体,陶厚勇与同事们定期下到村卫生室,到病人家里,了解情况,送药送诊,与全乡3200多名贫困人员签约,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贫困村民撑起健康保护伞。
“要建最好的乡镇医院”
大庆坪乡地处僻远,经济落后。多年来,卫生院医疗条件差,业务水平不高,卫生院很不景气。2016年,陶厚勇接任院长。上任之始,陶厚勇立下“建最好的乡镇医院”的决心。
陶厚勇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医院管理上正规化,在硬件建设上标准化,在业务技术上规范化,在工作运行上目标化。
2017年10月,陈某某等4名医务人员上班期间玩手机、服务态度差,陶厚勇立即对这些违反医院规定的医务人员进行约谈,并分别给予经济处罚。
门诊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患者免费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引导,对年老、行动不便的患者全程陪同。通过规范化管理,卫生院医德医风大为好转。
为了实现“小医院也有大梦想”,打造“群众满意、百姓放心”的医院,陶厚勇多方努力,以整治环境为突破口,彻底改变了卫生院脏、乱、差的状况,并提质改造了设备、设施;多方协调派出10多名青年医生到3甲以上专业医院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了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陶厚勇本人自费到市中医院学习针灸4个月,筹资组建全区首个独具特色的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拓展针灸、刮痧、熏蒸、火疗、拔罐、穴位注射等30余项中医适宜新技术,大大提升了医院的诊疗水平,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在陶厚勇的带动下,目前,卫生院43名医生个个学会中医针灸,前来就诊的不仅有本乡群众,还有附近乡镇及广西的病人。
据统计,卫生院去年门诊人数达到1.65万人次,比3年前翻了两番,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