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打造大湾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
5月28日晚,一场“学术达人分享会”在刚刚成立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明德书院举行,广外信息学院学生林楠铠与同学们分享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其他课室还同时开展了书画艺术分享、音乐创作等活动。
明德书院把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社区公寓等,打造“住学研一体”的学生家园,是广外实现思政工作全覆盖、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所作的积极探索。
近年来,广外实施“铸魂·系扣”工程,铸造教师“立德树人”师魂,系好青年学生“人生第一扣”。广外党委书记隋广军表示,学校结合国际化办学特色,通过理论滋养、榜样引领、文化陶冶、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增强“五力”作用(即认同力、引领力、感染力、践行力和传播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创造性构建完整的思政育人体系。
"易班"课群写出280万字心得
4月4日,广外“思政第一课”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在北校区举行。隋广军以“紧抓时代机遇,以实际行动争做合格党员”为主题,为培训班464名学员讲授思政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外党委高度重视思政工作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形成了党委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聚焦“知、信、行、成”四字要求,形成“知而信、信而行、行而成”的衔接递进、互动共进的良好局面。
广外青年教师比例较高、大多数专任青年教师有海外学术背景,受异国文化影响较多。针对这些特点,广外连续多年围绕青年教师成长推进“书记项目”,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书记项目”获评广东省基层治理优秀案例,屡获省委组织部通报表扬。
为提高青年思政教师的能力水平,去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到贵州遵义重走长征路。广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曾荣回忆,他将这段经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与学生分享,赢得阵阵掌声。
网络是思政教育和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广外在线上建设了粤港澳大湾区专题库等资源,学生可以登陆网络课堂开展学习;开发思政学时微平台,至今有13964名学生使用该平台参与“思政大课堂”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同时,广外还积极加入广东省第五批“易班”建设高校队伍,共建机构群20个,通过易班发布72次校园活动,200余次校园“大杂烩”。“习声回响”学习活动的课群成员达4803人,阅读量达95906次,共收到1836篇学习心得,共计约280万字。
全国唯一学生党组织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殊荣
在广外北校区的云山公寓A区,有一间营业面积约350平方米的咖啡屋,学生喜欢到这里与三五好友一起“脑力风暴”。
“云山咖啡、云山书屋、云山健身房等,都由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学校还开设有小语种培训中心,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广外学生处处长谢应东介绍,广外自2003年成立云山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组建了“云山”品牌系列勤工助学基地,现拥有30多个经济实体,年流动资金超过千万元,每年可为在校学生提供1200余个勤工助学岗位。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云山学生勤工助学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是全国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学生党组织。
勤工助学,实践育人,是广外实现思政育人工作全覆盖的一个缩影。广外充分发挥多学科、多语种的优势,主动为广东、粤港澳地区、国家的大型赛会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学生志愿者活跃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广州财富论坛等场合,每年参与志愿服务达1000多人次。“志愿服务为学生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广东乃至国家的发展,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广外团委书记苏奕说。
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契机,广外积极主动设置实践育人活动。去年,广外组织“传承红色基因·重走初心之路”实践调研项目,全校80余名师生,9个实践队伍分赴陕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宁德及浙江嘉兴等地区,开展学习实践和调研活动。
目前,广外“青马工程”已实现校级、院级全覆盖,每年培养近千名志向远大、思想进步、政治素质过硬的学生骨干。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
广外是外国留学生心目中的“最美校园”,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近3000名留学生到校学习,中国学生中近16%有境外学习交流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