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6-24 15:54 的文章

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做强新工科,推动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做强新工科,推动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做强新工科,推动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做强新工科,推动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最好的本科教育是什么样?在四川大学,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已成为学校的一张靓丽名片,学校提出了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推出了具有川大特色的“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等措施,把人才培养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推向了全国。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电气工程学院作为四川大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工科类实体性学院之一,从“老传统”到“新工科”,电气工程学院探索出一条切合学院当下实际发展的可行之道,并采取了切实之举。

内涵式新工科

助力最好本科教育

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组建于1998年,由原成都科技大学电力工程系、自动化系、应用电子技术系合并组建而成。学院渊源和发展变革可追溯到1908年,是我国第一批创办电气工程专业的单位之一,也是四川大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工科类实体性学院之一。历经百年,栉风沐雨,电气工程学院在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等方面扎实前行,近年来,更是利用深厚历史底蕴、多学科交叉融合和面向能源电力行业的优势,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推动学院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最好的本科教育不仅仅是数量、规模和外观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本质和内涵提升。”在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肖先勇教授看来,目前国家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学院清醒认识到,仅追求数量、规模的办学模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走内涵式质量型发展道路,打造高品质、高品味、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才是办学的基本遵循。

新内涵注定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为了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电气工程学院落实川大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综合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双特生”人才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搭建了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据肖先勇院长介绍,前两年学生要完成“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从大三开始,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发展规划选择不同的课程体系学习,享受个性化教育。对于今后想从事学术研究,成为学者和科学家的学生,可选择学术研究型课程体系,希望尝试创新创业的学生,可选择创新探索性课程体系,毕业后想先就业的学生,可选择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电气工程学院开启了最好本科2.0十大提升计划,涉及科研反哺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师资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计划、学生实践创新实验硬件条件支撑计划,以及形式内容与人才培养规律相协调的课堂质量提升计划等,全力打造具有学院特点和川大优势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电气工程学院正不断探索着新工科建设的办学经验。

高质量师资队伍

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学术视野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细节,高质量师资队伍的打造更是实现最好本科教育的关键。据肖先勇教授介绍,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能力的提升,电气工程学院通过老带新、研修会、午餐会、座谈会等形式,及时发现、掌握一线教学的基本情况。在积极优化学院师资队伍水平和结构的同时,还根据国家战略、学科前沿和行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牵手世界名校,将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目前,学院正积极推进“大川视界”学生海外交流、学生海外实习等项目,走国际化人才培养道路。

工科专业不仅要站在学科前沿,还必须立足工程实际。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每个学期、每个年级都有专门的实验课程,老师们的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也成为常态。“我们希望让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做既有实践又有前沿的研究,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在这方面,肖先勇教授很有发言权。在他的实验室里除了有博硕士,还有大三、大四的学生。作为学院院长,肖先勇教授始终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尽管行政事务繁忙,但只要有时间,他总会和学生一起泡在实验室里,探讨学术问题。他的微信号更是对全院师生公开,学生们经常找他咨询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间再晚他也会一一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