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基层一线产业工人代表亮相国新办:让工匠人才成为新时代的“明星”
央广网北京6月20日消息(记者王晶)今天上午,五位来自基层的优秀产业工人代表走出车间一线,走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与中外记者见面。
方文墨、黄金娟、李万君、肉孜麦麦提·巴克、陈行行——他们来自航天、石油、电力等领域且为知名度颇高的大国工匠,受全国总工会邀请,面向社会各界介绍自己的“成名故事”,并围绕“做大国工匠,争当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主题展开交流。
近1个小时的发布会,被工人们的分享与媒体记者的提问塞得满满当当。大家的关注点都投向同一个目标:让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让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不断涌现。
国新办就“做新时期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从车间一线来 5位工匠人才闪亮登场
上午10时,5位身着工装的产业工人代表走上前台,拿起话筒,面向台下记者及大大小小的镜头一一做自我介绍。每个人只有不到1分钟的介绍时间。但寥寥数语中,却将新时期的产业工人形象一一展现在媒体面前。
出生于航空世家的方文墨,手工精度赛过数控机床,29岁时便成了中航工业最年轻的首席技能专家;黄金娟,作为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为首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女性普通工人;李万君,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从职高走出的他,如今早已成为焊接高铁的“工人院士”……
仔细梳理他们的工作经历,都有着近乎相似之处——
优秀的工匠看重一个“精”字:教科书上,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是千分之十毫米。而方文墨加工的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三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五分之一,这是数控机床都很难达到的精度;在国防科工领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高级技师陈行行,用比头发丝还细0.02毫米的刀头,在直径不到2厘米的圆盘上,打出36个小孔。有人形容这任务,“比用绣花针给老鼠种睫毛还难”……
同样精益求精的肉孜麦麦提·巴克说,称得上工匠的也都是“痴人”:执着于“要把事情干成功”,来自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五区采油的他,从一名不会说普通话的农村维吾尔族“巴郎”,成长为普通话宣讲员,从一名初级工成长为中石油集团公司的技能专家,从没有摸过鼠标的电脑小白,转变为“红柳石油网”的创建者。
他说他的工作很平凡,现场还特意带来了油田生产的稠油样本,凝固点是零上30摄氏度,“在生产稠油时需要向地下注入300多摄氏度的蒸汽,对原油进行降温……”工作环境和强度可想而知。
这些人身上也更有一股“钻研”劲,“空中没有停车场,试飞没有后悔药”,在发布会现场,方文墨也带来了一把锉刀,“它很简单,就是用它对航空产品进行手工精密地加工。”他的身高是1.88米,但是平时工作的台案是为1.7米左右的人设计的,所以平时工作常常“前腿微弓、后腿绷、双手握锉、身前倾”。
“动作是这样的,每天重复运动8千余次。”他在现场向记者演示到,言及要用自己的精度去打造航空人应有的产品质量。
产业工人走进新时代 他们有话要说
从产业结构不断创新,到收入地位提高……新中国成立70年来,提起产业工人发生的变化也让在座的劳模们打开了话匣子。
“80后”方文墨出生在航天世家,对此颇有感触,“我的父母、爷爷一辈生产的飞机型号非常少,可我参加工作后赶上了国家航空工业大发展……”他感慨于技术的创新,过去传统工种苦脏累活儿比较多,一些大的飞机构件,几个人用摇床子几天才能完成,而现在一个人按一个电纽,同时控制几台数控机床就可以完成。
如今已在焊接领域摸爬滚打32年的“60后”李万君,也颇有发言权。他亲身经历并见证了我国高铁从追赶者变成了世界领跑者,见证了我国产业工人从筚路蓝缕到受人尊敬的过程。2017年,他和工友们亲手打造的中国高铁复兴号以每小时350公里的时速,成为世界上首次以这个时速进行商业运行的高速列车。
“以前修理绿皮火车,只要把工件焊接结实就行,可现在的高铁,要求不仅是把产品焊好、焊精,而且还要像艺术品一样,内部不允许有任何瑕疵……”李万君细数这些变化且颇为自豪地讲,“以前我们焊工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想都不敢想,可如今我的两个徒弟在去年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两个单项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