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6-23 01:38 的文章

从人才交流到产业对接 宁波与乌克兰迎来合作“

正在镇海实地调研的乌克兰专家。(石全 徐展新 摄)

  春节将至,在外打拼工作的人们归心似箭,畅想着回家和亲朋好友团聚。宁波中乌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贾昂(应采访对象要求化名)却依旧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按照预期,来自中国和乌克兰的40余名科研人员将在春节后全部入驻。

  这座位于镇海中官路双创大街的研究院,只是宁波、乌克兰人才合作成果的一部分。在着重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支持“246”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的背景下,宁波向全世界伸出了招才引智的橄榄枝,引来一批乌克兰的“金凤凰”。

  目前,我市至少7个区县(市)与乌克兰的专家团队或有过接洽,或已达成合作。这些人才资源将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研发成果、产业项目,为宁波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

  跨越9000公里的“联姻”

  宁波与乌克兰的直线距离约9000公里,想要促成两地“联姻”,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作,展示足够的魄力和耐心。

  镇海成立的研究院,源于一位宁波工程学院教师的牵线。这位教师在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留学多年,与乌克兰科学院的一批专家相识。回国任教后,他又积极参与引进海外人才和机构的工作,在市外专局设立的宁波中东欧引智工作站担任站长。“去年年初,宁波工程学院计划建立研究院,这位教师成了重要的沟通桥梁。”辗转联系上乌克兰工程院后,贾昂就踏上了漫长旅途,多次赴乌克兰洽谈协商,积极与宁波的民营企业、投资机构沟通,最终在2018年10月敲定合作事宜。

  宁海与乌克兰的合作,则要追溯到四年前。当时,创立仅8个月的乌中远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宁波市科技局、宁海县科技局共同签订了引进乌克兰钛合金项目和创新载体协议。以此为基础,一系列产业化项目陆续开工,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材料问题研究所在此成立中国研究中心,企业外籍专家亚历山大·莫里亚尔、奥夫谢伊科·伊戈尔、古乐夫斯基·瓦连京则接连获得市“茶花奖”。

  去年10月,多年的孕育和催化成果初现,连续在乌克兰举办九届的先进材料与技术国际会议首次落户宁海,不仅展示了两地合作的“成绩单”,还吸引了荷兰、白俄罗斯等欧洲其他国家专家的目光。

  “我们的国家有一流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很多院士是全球顶级的专家,但研究成果没有转化空间,直接影响专家的收入水平和成就感。”在这些乌克兰专家的眼中,宁波为他们搭建了平台,让尘封于书柜或计算机硬盘的科研成果成为实打实的产品,这足以吸引他们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扎根生活。

  据了解,多家宁波的研究院和乌克兰专家签订了3年至5年的合作协议,专家承诺每年四分之三的时间留在宁波。此外,乌克兰专家在宁波的收入水平是本国的三四倍,悬殊的工资待遇和科研条件,让更多尚未离开乌克兰的专家心生向往,也为两地合作的扩大和深入埋下了伏笔。

  产业合作“门当户对”

  乌克兰是历史积淀深厚的材料产业强国,宁波为新材料产业量身定制了一批创新平台,两者的结合称得上“门当户对”。

  实际上,两地合作共建的研究院,大多立足于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中乌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引进了第一位全职院士主攻表面材料,计划引进的下一位院士则专注研究航空复合材料。海曙引进的首位全职院士就职中星中东欧新材料研究院。宁海、江北、北仑等地也将当地的新材料企业拉入合作阵营,组建企业“智囊团”、成立院士工作站。

  当然,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条件,各支乌克兰专家团队的研究方向有细微的差别。

  在镇海的化工园区,中乌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正谋划布局汽车密封件生产基地,预计今年3月底进厂开工。得益于镇海化工、科教领域的优势,这个基地推进顺利,预计年产汽车密封件50万套、年产值近1亿元,技术性能较国内平均水平提高约20%。

  宁海培育的文具、汽车零部件、灯具和五金机械四大“百亿产业”,都成了中乌合作新材料项目推广的产业基础。去年的第十届先进材料与技术国际会议上,宁海又一口气与宁波材料所、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的三家研究所签订《聚焦新材料技术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联合支持共建宁波弗兰采维奇材料研究所合作协议》,完成了9个新材料项目的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