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来 还要留得住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吸引人才方面频出实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各类人才实现梦想提供了舞台。去年,本版聚焦各地引才举措,推出了系列报道,引发广泛关注。一年过去,记者分赴陕西、安徽、江苏、河北等地,调查地方人才政策落实情况,同时关注乡村人才振兴问题。
——编 者
■陕西西安
“ 一对一”服务机制方便新进人才,“增人数”与“得人心”并重
年届不惑的李欣,依然闯劲十足。
去年初,这位曼彻斯特大学工学博士,离开生活了13年的英国,回到陕西西安创业。
博士毕业后,李欣在英国从事精密仪器研发。“舍弃稳定工作回国创业,抉择确实不易。”在李欣看来,“去西安创业,同样是绝好机会。西安引才配有实施细则,可行而具体。这让人踏实,也更有安全感。”
两年前西安市出台了“人才新政23条”,计划五年投入38亿元,引才育才100万人,升级户籍政策,最大限度吸引“高精尖缺”人才。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李欣们”,自然成了“香饽饽”。
回到西安后,李欣与好友一起创立企业“博锐轶科技”,主攻信息开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西安相关主管部门也提供了贴心服务,保障人才“引得进来,留得舒心”。
“最让人钦佩的,是这里的‘一对一’机制。”李欣告诉记者,为方便新进人才办事,西安市指派专人进行服务,以“首问负责制”杜绝各部门“踢皮球”。
在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工作的范鑫,便是李欣的“对接人”。“碰到难题,我就找范鑫帮忙。能处理的,他便直接解决;超出职权范围的,他就联系其他部门。”李欣说。
“我们公司有20人,一半是从外地来到西安打拼。如今大伙儿都打算扎根下来。”李欣告诉记者,眼下他正准备将5岁的儿子从英国接到西安上学。“我作为西安引进的C类人才,通过城市‘绿卡通’制度,可在医疗、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实现‘一卡在手、处处绿灯’。”
类似的故事,在西安并不少见。数据显示,西安市先后开展“20城、30校、70场”专场招聘,新建16个海外人才工作站,设立20家国内“引才工作站”。人才新政实施以来,超过116万人落户西安,学历落户和人才引进占总迁入人数的60%以上,总体上落户人才学历、素质相对较高。
西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要搭好平台,让引进的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才。‘增人数’与‘得人心’,同样重要。”
■河北邢台
形成了“4+11”人才政策体系,去年引进硕博人才154名
“项目申报成功了!”
不久前,在河北邢台市农业农村局工作还不满一年的徐灵丽,成功申报了省级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研究”,并担任项目核心成员之一。“在这里工作,获得感满满!”徐灵丽说。
去年6月,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应届硕士毕业生,徐灵丽本已与北京一家规划设计院签订了就业协议。然而,校园网上的一则“邢台市2018年百名博硕引进计划选聘公告”,让她的内心开始动摇。
留京工作,压力不小。而在邢台工作,根据引进计划,硕士研究生每月可获1200元房租补贴,徐灵丽说,这对于自己而言,更加适合。
徐灵丽更看重的,是这里的待遇和发展前景。徐灵丽被引进后,不仅可解决事业编制,首次职称聘用还不受单位岗位总量的限制。硕士研究生一年考察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任命为副科级职务或享受待遇;适合从事党政管理工作的,可安排挂任乡镇副职,4年后能力突出的,可担任乡镇正职或享受待遇。
“被引进后一律纳入‘燕赵英才卡B卡’服务范围,不仅在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待,而且可免费使用所在地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双创’服务平台的场地、设备进行科研培训,在科研和创新项目申报上,给予优先立项、优先推荐,并安排专人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徐灵丽说。
在敲定工作前,徐灵丽也有过纠结。不仅征求了父母的意见,还曾联系了导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实现理想。导师这样建议我。”徐灵丽最终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扎根邢台。现在,“虽然不在家乡工作,但坐上火车3个小时就能回一趟聊城老家。”徐灵丽感到很满足。
近两年,邢台市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围绕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创新创业、住房保障、服务管理4个方面出台11条配套措施,形成了“4+11”人才政策体系,2018年以来,邢台市引进硕博人才154名,其中博士20名,引才数量和层次均创历史新高。
■江苏徐州
政策扶持,小企业招来大专家,引才同时实现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