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落实在基层·聚焦引才用才)(2)
近两个月以来,企业又相继转化了手术模型、手术导板等科技成果,预计明年就可以实现盈收。值得一提的是,引才的同时也实现了育才。常驻的院士团队通过手把手的实操指导,为企业留下了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队伍。目前,为各家医院提供3D打印技术服务,已成为企业的一项主营业务。
“对人才的渴求倒逼政策的出台,政策的落地又促进了人才聚集。泉山区的‘人才12条’引才力度前所未有。”该区组织部副部长邢健告诉记者,例如对高科技企业的高管人才,根据贡献度进行补贴;对紧缺型技能人才进行政策补助;对市级以上人才项目有购房补贴等。对于戴尅戎院士这样的A类人才,不仅有3000万元的项目资金,还有每月2万元的专家津贴等一系列配套奖补,让人才吃下一颗定心丸。
■安徽合肥
主动对接项目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其提供创业平台
当记者来到安徽合肥市国际人才城时,已经是中午时分,合肥国际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朱珩依旧在忙活着手头的文件。如今,他最切身的感受就是工作的内容更丰富、工作的视野更宽阔了,需要联系和服务的人才对象也更多了。
但如果把朱珩的工作理解为看看表格盖盖公章,可就错了。最近,朱珩就帮助韩舒欣办理了营业执照。
韩舒欣是安徽人,从事生物医药研究,从哈佛大学学成归国,计划创业。“很多归国人才都有创业的心,但对国内情况不了解,缺乏方法和路径,我们这时候要做好服务。”朱珩说。
今年5月,朱珩介绍韩舒欣参加了中科大墨子论坛,在会上,韩舒欣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科研成果,立刻引起与会学者的兴趣。如今,韩舒欣与安徽省立医院达成合作,也在朱珩的帮助下成立了科研成果转化公司。
“我们国际人才城可以为归国人才提供暂时的工作场所,同时,根据他们的项目和需求推进资源、高校和本地人才的对接,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朱珩说。
前段时间,有几个国际团队的半导体项目摆到了朱珩桌上,让朱珩有了新想法。“国外团队有很成熟的想法,但形成产品转化还需要优秀的操作人才,这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也是我们的机会。”朱珩说。
于是,朱珩开始和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讨论学生培养问题。朱珩说:“我把遇到的情况同学校相关领导沟通,希望他们在课程方面做些调整,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我们来帮忙向企业推荐优秀学生,双方达到共赢。”
朱珩干工作如此“拼”,是源自招才引智的压力。
朱珩回忆,近一年来,各地为引才纷纷抛出橄榄枝,合肥要想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抢占先机,必须留住人才。
合肥市委组织部人才综合处处长高杨说,“合肥在关注人才引进的同时,更加重视通过发展优势主导产业、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给予人才较好的事业平台和服务保障,激发人才的内生动力。”
截至目前,合肥国际人才城累计提供业务咨询办理3000余次,办理人才项目申报逾2000人次,官方网站浏览量近9万人次,服务签约人才项目7个,累计金额2.66亿元,跟踪项目12个,累计金额18.4亿元,聚集了一批创新创业团队。
合肥国际人才城只是一个缩影,目前,整个合肥市人才总量达190万,其中,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省“特支计划”等各类人才工程项目的高层次人才有4000多人。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19日 11 版)
(责编:白宇、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