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6-19 09:00 的文章

人才引進來還要留得住(落實在基層·聚焦引才用才)

原標題:人才引進來 還要留得住(落實在基層·聚焦引才用才)

近年來,全國各地在吸引人才方面頻出實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活力,也為各類人才實現夢想提供了舞台。去年,本版聚焦各地引才舉措,推出了系列報道,引發廣泛關注。一年過去,記者分赴陝西、安徽、江蘇、河北等地,調查地方人才政策落實情況,同時關注鄉村人才振興問題。

——編 者

■陝西西安

“ 一對一”服務機制方便新進人才,“增人數”與“得人心”並重

年屆不惑的李欣,依然闖勁十足。

去年初,這位曼徹斯特大學工學博士,離開生活了13年的英國,回到陝西西安創業。

博士畢業后,李欣在英國從事精密儀器研發。“舍棄穩定工作回國創業,抉擇確實不易。”在李欣看來,“去西安創業,同樣是絕好機會。西安引才配有實施細則,可行而具體。這讓人踏實,也更有安全感。”

兩年前西安市出台了“人才新政23條”,計劃五年投入38億元,引才育才100萬人,升級戶籍政策,最大限度吸引“高精尖缺”人才。具有國際視野與競爭力的“李欣們”,自然成了“香餑餑”。

回到西安后,李欣與好友一起創立企業“博銳軼科技”,主攻信息開發、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西安相關主管部門也提供了貼心服務,保障人才“引得進來,留得舒心”。

“最讓人欽佩的,是這裡的‘一對一’機制。”李欣告訴記者,為方便新進人才辦事,西安市指派專人進行服務,以“首問負責制”杜絕各部門“踢皮球”。

在高新區人才服務中心工作的范鑫,便是李欣的“對接人”。“碰到難題,我就找范鑫幫忙。能處理的,他便直接解決﹔超出職權范圍的,他就聯系其他部門。”李欣說。

“我們公司有20人,一半是從外地來到西安打拼。如今大伙兒都打算扎根下來。”李欣告訴記者,眼下他正准備將5歲的兒子從英國接到西安上學。“我作為西安引進的C類人才,通過城市‘綠卡通’制度,可在醫療、落戶、子女就學等方面,實現‘一卡在手、處處綠燈’。”

類似的故事,在西安並不少見。數據顯示,西安市先后開展“20城、30校、70場”專場招聘,新建16個海外人才工作站,設立20家國內“引才工作站”。人才新政實施以來,超過116萬人落戶西安,學歷落戶和人才引進佔總遷入人數的60%以上,總體上落戶人才學歷、素質相對較高。

西安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我們要搭好平台,讓引進的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才。‘增人數’與‘得人心’,同樣重要。”

■河北邢台

形成了“4+11”人才政策體系,去年引進碩博人才154名

“項目申報成功了!”

不久前,在河北邢台市農業農村局工作還不滿一年的徐靈麗,成功申報了省級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項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研究”,並擔任項目核心成員之一。“在這裡工作,獲得感滿滿!”徐靈麗說。

去年6月,作為中國農業大學的一名應屆碩士畢業生,徐靈麗本已與北京一家規劃設計院簽訂了就業協議。然而,校園網上的一則“邢台市2018年百名博碩引進計劃選聘公告”,讓她的內心開始動搖。

留京工作,壓力不小。而在邢台工作,根據引進計劃,碩士研究生每月可獲1200元房租補貼,徐靈麗說,這對於自己而言,更加適合。

徐靈麗更看重的,是這裡的待遇和發展前景。徐靈麗被引進后,不僅可解決事業編制,首次職稱聘用還不受單位崗位總量的限制。碩士研究生一年考察試用期滿考核合格的,任命為副科級職務或享受待遇﹔適合從事黨政管理工作的,可安排挂任鄉鎮副職,4年后能力突出的,可擔任鄉鎮正職或享受待遇。

“被引進后一律納入‘燕趙英才卡B卡’服務范圍,不僅在就醫、子女入學等方面享受優待,而且可免費使用所在地的產業技術研究院、‘雙創’服務平台的場地、設備進行科研培訓,在科研和創新項目申報上,給予優先立項、優先推薦,並安排專人做好相關服務工作”,徐靈麗說。

在敲定工作前,徐靈麗也有過糾結。不僅征求了父母的意見,還曾聯系了導師。“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實現理想。導師這樣建議我。”徐靈麗最終放棄了北京的工作,扎根邢台。現在,“雖然不在家鄉工作,但坐上火車3個小時就能回一趟聊城老家。”徐靈麗感到很滿足。

近兩年,邢台市不斷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圍繞高層次人才引進、人才創新創業、住房保障、服務管理4個方面出台11條配套措施,形成了“4+11”人才政策體系,2018年以來,邢台市引進碩博人才154名,其中博士20名,引才數量和層次均創歷史新高。

■江蘇徐州

政策扶持,小企業招來大專家,引才同時實現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