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6-18 16:29 的文章

首届“未来课程”设计大赛释放东莞教育发展积极信号

  东莞市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决赛现场。记者 孙俊杰 摄

  “我们设计这个课程,就是想让学生在过程中感知他(她)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做得怎么样,还能怎样调整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在6月15日举行的2019年东莞“未来课程”设计大赛决赛上,大朗镇第一小学数学课组长曾娟林从“调查与构思”“设计与制作”“装饰与推广”三个方面娓娓道来。最终,大朗镇三所学校教师跨校合作的《设计·制作》项目获得大赛特等奖。

  国家级未来教育专家和东莞一线教师共同开展了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交流和答辩。这场被东莞教育界视作选拔未来教育“种子教师”“种子课程”的竞赛,是东莞市教育局继“松山湖国家级未来教育试验区”挂牌后举行的首场标志性活动,活动范围跳出松山湖区域,面向全市一线教师。此次活动释放出东莞教育发展的积极信号,也引发人们思考:未来教育究竟是什么,是所谓的精英教育吗;一线老师如何看待未来教育,东莞“未来教育”的政策方向是怎样?

  提升一线教师课程设计能力

  “所有学科的老师都参与了,大赛历时长、组织严谨,竞争相当激烈。”松山湖实验中学教导处主任潘艳荔牵头的《冰淇淋创业营》获得大赛一等奖。她坦言,“参赛过程很辛苦,选手被要求完成教育教学的设计全链条。”她介绍,这次比赛重在培训,重在全市参与,对提升东莞一线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东莞市未来课程设计大赛活动是由中国教科院未来学校实验室指导,东莞市教育局主办,由松山湖未来学校教育集团、东莞市万科梅沙教育发展基金会、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和松山湖园区教育局承办。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启动大会、未来课程建设理论培训与实践指引、未来课程指导开发和未来课程比赛。

  大赛在理念、组织和项目上将教育创新发挥得淋漓尽致,被老师称作“非常独特”。此次大赛,选手全部采用跨学科设计方式,部分课程采用多所学校合作组队方式。课程设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美术、信息技术、科学、心理、体育等全学科。

  “我们组织全体134组、402名参赛老师举办专题研讨活动,并开展为期3天的集中研训,努力使用适应未来发展的方式帮助老师们提升能力。”东莞市教育局局长梁凤鸣说,“这次活动充分体现开放的理念,我们邀请中国教科院未来学校实验室担任指导单位。9名评审专家都是国内、省内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而且没有一位来自主办单位。”

  “我们希望大家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东莞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健说。

  2019年东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筹建3所高标准未来学校、组建15个教育集团,探索出台政策激发校长和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今年3月20日,首个国家级未来教育实验区在松山湖挂牌成立,松山湖未来教育集团同时揭牌。这次“未来课程”大赛直指未来教育最核心的环节和实施者——课程和教师,被视作东莞展开未来教育的重要尝试。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龚亚夫点评道:“东莞用‘未来课程’鼓励老师开展教育创新,站位非常高。”

  促进教师思索怎样培养学生适应未来

  “大赛前定稿的最后一晚还一直热烈探讨问题。”曾娟林难忘参赛前的“博弈”,这次大赛,大朗一小、巷头小学和大朗中心小学组成跨校合作团队参赛,最终捧回特等奖。

  曾娟林回忆,课程设计的一个细节需要学生操作,其中涉及三种方式。“程马锋老师坚持学生三种方式都要体验,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操作能力。”两人进行了长时间辩论,最后曾娟林被程老师的一句话所打动:“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了解,也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

  曾娟林说,专家点评时强调项目的可操作性,让团队收获很大。与曾娟林同为队友的大朗中心小学美术教师成卫平说:“大赛打开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学到课程设计的规范流程,学会多角度多维度去构建未来课程。”

  东莞市第一中学综合实践科科组长曹峰华牵头设计《F1 in Schools STEAM项目学习》,并获得一等奖。“比赛的理念较超前,促进教师反思教育是怎样一个过程。”曹峰华说,“平时忙于教学,很少系统思索未来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大赛给我们一个机会思索究竟怎样培养学生适应未来。”

  寮步镇凫山小学语文教师吴恩彤在校是慕课教学探索的先行教师,这次和团队设计的课程《童真童趣 绽放美丽——童诗·童画·童乐主题性创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特色教学活动进行主题性创作,重新整合设计课程,捧回了二等奖。吴恩彤坦言:“参赛过程也是对我们教学重新审视的过程,思考究竟应该教会学生什么。”

  很多参赛的一线老师表示,将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初中数学教研员刘翥远表示,“未来教育”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素质,如团结协作、沟通交流、批判创新、坚韧自信、家国情怀和国际理解等。

  “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一定会面对种种问题和困难,教育应该回到教会学生解决问题上,而不仅仅是学知识和参加考试。未来教育对学科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刘翥远说,大赛为东莞“未来教育”的实施搭建了指向一线教师的平台。

  东莞实施“未来教育”领跑全国

  东莞实施“未来教育”曾引发不少议论,甚至被质疑是搞小众化的精英教育。大赛让教师认识到,打破既有限制和束缚,找到更多丰富教学的可能性,才是东莞“未来教育”实施的关键切入点。在这当中,老师、校际之间的协作将被充分重视。

  “一个地区的课程改革一定会比一个学校的课程改革更有推动力。”潘艳荔坦言,“未来教育是面向全东莞所有的孩子,它不是某一所学校独有。应该扩大优秀设计理念和课程的辐射面,点燃更多智慧火花,从而全面提升东莞教育教学水平。”

  王健坦言:“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实体,不如说是理念,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成为未来学校。东莞探索建设3所未来学校,就是想要提供三种参考,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引领更多学校探索和建设未来学校。”

  事实上,东莞近年打造“莞式慕课”工程、培育品牌学校、开展集团化办学,都是希望以点及面,最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帮助学校突破发展瓶颈,促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业界专家表示,东莞实施“未来教育”在理念和组织上领跑全国,但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仍属凤毛麟角。接下来,东莞要促进配套政策落地,一方面培养孵化本土“种子教师”,另一方面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机构与团队合作,更好地让“未来教育”理念落地。

  梁凤鸣说:“我们创办未来学校、打造未来学校教育集团、建设未来学校实验区,都深深地根植于当前每一项具体工作。我们当前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是构建未来教育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参与未来课程设计大赛的老师已经是未来教育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