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电影产业:中国电影缺的是两种人才
时光网讯 6月15日,由美国电影协会与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温斯顿·贝克联合主办、华夏幸福特别支持的“第六届全球电影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包兆龙图书馆举行。
美国电影协会协会亚太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冯伟主持开幕式,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总裁艾理善、上海交大文创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张伟民、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傅文霞为论坛致辞。
本次论坛围绕如何加快实现中国电影工业化这一年度主题,聚焦电影制作的流程管理和标准化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专业工种和人才体系建立,助力提升中国影视产业中心城市和产业链核心区域的营商环境。从去年开始,美国电影协会与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合作开展“MPA-ICCI国际影视大师训练营”,在本次论坛活动现场进行项目创投路演,接受资深电影人和投资方的点评和指导。
中国电影制作需要建立国际化标准体系
当天上午首场论坛由MP&P律师事务所媒体和娱乐部门合伙人兼主席Lindsay Conner主持,完美威秀娱乐集团总裁艾秋兴、华夏幸福文创行业负责人李颖、AC电影制片厂首席运营官Kay Niessen、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博纳影业集团高级副总裁蒋德富等业内人士参与讨论,就“提升中国电影制作的国际化标准体系”话题分享了各自的见解。
任仲伦表示他从2015年开始就提出一个观点,中国要成为电影强国必须有强大的电影产业支撑。对于电影产业链,他认为美国五大电影公司占据了北美将近80%、全球将近26%的电影票房,它们是美国电影的支柱性企业,也是美国作为电影强国的标志性企业。他提出:“从我们这么多年的实践来看,一定要‘深挖洞、广积粮’。所谓‘深挖洞’是指把产业结构打好,‘广积粮’是指把商业模式做好。除了专业化的企业,我期盼中国也有自己的五大、十大(电影公司),他们能够成为中国电影强国的基本支撑和中流砥柱。”
李颖表示非常同意任总说的,中国电影在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不管从影视制作的投资体量还有制作基地的发展上,可以说已经跟国际接轨了。眼睛看得见的反而不是最难的,我们技术上做到了,我们有4K、IMAX影院、3D基础设施都有了,但是我们看不到的反而最难做,就是工业化体系。”
蒋德富认为中国不需要照搬海外标准,而应该开发出一套自己的流程,“我们拍过很多合拍电影,如《唐人街探案》,我认为有些海外标准和流程不适合中国,2014世界杯网,不必照搬过来。举个例子,在好莱坞灯光师就是灯光师,他不可以拿摄影机。但在中国,一个岗位可能要干多个人的活儿。因此,我最大的愿望是中国电影人能够找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道路。在这个前提下,跟国际机构、国际影视行业交流、碰撞。”
中国电影最缺好的制作人
第二场论坛聚焦“影视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布局”,由导演/上海交大文创学院教授胡雪桦主持,邀请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导演/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艺术总监陈大明、美国电影学院编剧系教授Michael Urban、爱奇艺会员及海外业务群总裁杨向华、上海交大文创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张伟民分别从产业和教育的角度带来思想碰撞。
作为教育者,陈旭光一直觉得中国电影在发展,人才需求量特别大,每个环节都人才奇缺。从某种角度来说,摄影师、美工、后期人员等不同环节的人才都重要,但他认为中国影视业最缺的是具备综合性素质的制片人——一个懂经济、管理、艺术、市场,能管人、管钱的制片人。他一直倡导中国电影产业要从导演中心制转向制片人中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