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服务“一带一路” 打造“东南亚南亚人才
“跨境人才服务平台”聚焦国际化人才孵化与服务
服务“一带一路” 打造“东南亚南亚人才银行”
宏大叙事,以人为本。
云南正在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跨境经贸、跨境结算以及人文旅游、教育资源分享、现代服务业勃兴方面,都需要大量专业的人才聚集和合理有序流动。2019年商洽会前夕,东南亚南亚跨境人才服务中心主任、云南省东南亚南亚产业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昆明市创业创新联盟秘书长鲁进京,就此发表了他的看法。
把握国际化人才趋势
大业欲成,人才为重。
东南亚南亚跨境人才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跨境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鲁进京深知,人才优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跨境人才服务中心应自觉把服务工作放在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发展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服务“一带一路”。
在此背景下,跨境人才服务中心学习领会以人才优势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刻内涵,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建立跨境人才优秀服务平台,培养一大批语言精、技能强、素质高、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国家亟需国际化高端政策人才助力与沿线国家政策沟通;亟需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助力与沿线国家设施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亟需国际化的精通沿线国家文化、语言和信仰等的人文交流人才助力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跨境人才服务中心高度重视人才服务工作,建立跨境人才服务系统、跨境就业创业能力培训知识服务系统、跨境人才溯源储备数据服务系统,同时,大力实施“海外工作节”“外派劳务培训”等人才服务项目,培养互联互通复合型国际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发挥人才优势资源
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习俗相近,交往历史悠久。近年来,云南已设立了30个驻外商务代表处,实现了南亚东南亚全覆盖。中国-南亚博览会连续举办5届,参展参会的国家和地区从42个增加至87个。目前,云南已与9个国家建立了11个双边地方合作机制。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决定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产业发展决策部署,跨境人才服务中心在深化“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东南亚南亚语言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云南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省份,77所高校就有43所高校开设了不低于15个南亚东南亚语言相关专业,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高达9万,根据省教育厅发展规划,至2020年底南亚东南亚语言相关专业在校人数将超过10万。
针对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言相关人才培养现状,鲁进京介绍,南亚东南亚人才服务市场缺乏基于产业发展需求的跨境人才培养和孵化机制、缺少专项的人才数据统计和分析、缺乏强有力的合作伙伴来解决雇主数量和质量问题,加之周边国家对外籍工作人员的手续办理不尽相同,目前,大学生从事相关工作就业比例低于3%,境外就业比例则低于1%。
“跨境人才服务中心打造的东南亚南亚细分人力资源市场专业服务平台——‘东南亚南亚人才银行’,确定科学准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就业渠道、就业方向、就业层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建立创新务实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弥补国内人力资源市场的空白。”鲁进京表示,跨境人才服务中心结合对象国经济及产业发展规划需求,聚焦“一带一路”,在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建立完善人才成长链
“当前,境外人才需求旺盛,以旅游和经贸人才需求为主的泰国,技工、法律咨询、财务等相关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在泰国投资的国内企业已超过500家,双语人才需求总人数超过25万。”鲁进京表示,根据高校调研分析,影响大学生选择境外就业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境外就业环境、文化差异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东南亚南亚人才银行”专业服务平台,目前已与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商会、银行、媒体、企业建立国际专家顾问团队,完成境外企业评估体系,建立人才需求数据库,解决跨境人才需求。
“高校应培养适应国际化新环境的复合型人才,以开拓国际市场。我们将目标群体锁定为省内在读东南亚语言相关专业中国籍学生和东南亚南亚籍留学生,及中国籍赴东南亚南亚国家留学生,总人数超过20万。计划在今年内,完成10所高校超过5000名学生跨境人才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帮助300名毕业生跨境就业创业,建立约20000人的人才数据库、1000家企业数据库。预计到2021年完成30所高校约50000名大学生跨境就业能力提升培训,5000名毕业生跨境就业创业的目标。人才数据库和企业数据库预计完成约100000人、10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