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6-14 22:35 的文章

深圳全球抢人放大招

  任正非刚说个税高,政府就说它来包

  深圳全球抢人放大招

  “豪言壮语”说出后,深圳最终会为人才落地提供怎样的环境?深圳的新政又将对其他城市吸引人才带来怎样的示范效应?

插图:《中国经济周刊》美编 刘屹钫

插图:《中国经济周刊》美编 刘屹钫

  邹松霖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11期)

  5月25日,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在出席公开活动时,宣布了一项吸引人才的新政:对在深圳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和紧缺人才缴纳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超过应纳税所得额15%的部分,将由深圳市政府以财政补贴的形式返还。

  这被视为对任正非喊话“国际人才个税高”的积极回应。

  5月21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接受采访时直言国内招贤纳士之痛点:“中国现在回来了很多人才,这是很重要的。但是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比外国高很多,如果来到中国,要多缴这么多税,‘雷锋’精神是不可持续的,雷锋是把一切都献给国家、献给党。但是,毕竟这些顶级专家是从外国回到中国,不仅没有优惠,税收还高很多。”

  仅4天后,深圳市政府作出了以上回应。

  以100万年薪为例,“本来要缴45万的税,现在只要缴15万的税,你一下子多了30万。”王立新说,这个政策是真金白银的,超出15%的那部分税负将由深圳市政府财政代这类人才补齐税收。

  当然,若严格按居民个人全年综合所得税率计算,100万年薪的应纳税额并没有45万那么高(大约在20万左右),实际减税额度也就没有30万那么多,但深圳的这一减税举措还是获得了点赞、叫好声无数。有网友对深圳的“壕”气艳羡不已,更有网友称要离开自己所在城市,“弃城而去,投‘城’深圳”。

  实际上,深圳的“壕”气,并不只在于政府有殷实的财政钱袋子,更有来自国家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大湾区人才流通的强有力政策支持。而最为根本的,或是其居安思危又敢为人先的忧患意识。

  拆除 “个税墙”

  王立新宣布的新政,是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今年3月联合印发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广东省、深圳市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地区,下同)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对于境外人才,这项优惠政策无疑拆掉了堵在大湾区门口的“个税墙”。事实上,此前已有试点,此次将试点政策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自2012年起,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及福建平潭等地,均已试水针对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

  以深圳前海为例,2012年年底,深圳市政府印发了《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财政补贴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实施了“前海境外人才个税15%”优惠政策。

  《暂行办法》规定:“在前海工作、符合前海优惠类产业方向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在前海缴纳的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已纳税额超过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的15%部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给予财政补贴。申请人取得的上述财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暂行”了几年的政策如今扩大了范围,可见官方对政策试点效果的肯定。

  今年4月,深圳市前海管理局总结称,《暂行办法》施行以来,“吸引了既有千人计划专家、上市公司合伙人等高端管理人才,又有香港企业自动化系统专家、芯片架构师等紧缺技术人才汇集前海,个税补贴合计超过1.73亿元,在吸引境外人才方面成效明显”。

  同时,根据深圳市前海管理局给出的数据,前海5年内共认定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453人次。由此测算,年均招揽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不足100人。招揽人才的空间还很大,难怪深圳副市长王立新要抓住时机宣传“个税政策”。

  2016年,深圳市政协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2%的在深企业认为发展最大的困扰是缺乏高端人才。

  人才竞争是未来一切竞争的核心。无疑,此次扩大政策适用范围,足见深圳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延揽人才的决心。

  那些看不见的“墙”

  高端人才进得来留不住,也是一个难题。若想高端人才真正落地、扎根,拆除了看得见的“个税墙”,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也许是打破围困人才的透明“玻璃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