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起源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此类高校也被誉为德国二战后迅速成为世界工业、经济强国的“秘密武器”。本文借助比较研究方法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面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建设及其传媒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借鉴。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及其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现状
1.德国高教的二元结构:应用科学大学与综合性大学
应战后重建人才需求及社会各界呼吁,1968年联邦德国各州州长会议决定,将原有的工程师学校、商校、技校、医校等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ule,简称FN)①,后改名为应用科学大学。经过近50年的发展,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为德国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2/3的德国工程师、1/2德国计算机与电子信息技术人员,它已成为德国高教体系中重要一极。从1975年至今,FN就一直占据德国高校总数的半数以上,“2017年德国教育与研究数据报告”显示,2016/2017冬季学期FN在德国高校中的占比为57.5%,学生数为956,928人,占德国高校总人数的34.13%。②
2.FN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传媒+”跨学科发展
据统计,德国高校中开设传媒类专业的占比为25%左右③,具体专业设置主要是媒体经营与管理、媒体技术与工艺设计、印刷与出版、电影电视等四大类。④而FN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特色就是跨学科性(Interdisziplinaritot),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传媒+”的跨专业模式,即实行“传媒+经营管理”“传媒+技术”“传媒+设计”等,比如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开设了传媒管理、媒介与交互设计;(2)校际(包括国内外高校)合作共办传媒专业的跨院校模式;(3)校媒校企深度融合共办传媒专业的跨行业模式。
FN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产学研协同育人:植根地方性
行业深度参与FN的专业建设。(1)产学研协同育人:植根地方文化传媒产业。在地理位置上,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多处于中小、偏远甚至是落后的区域,其学生的来源及就业均需面向当地。⑤这种区位锁定也使FN的教学科研必须服务于地方。校媒校企双方会共建多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等以进行深度融合,FN很多专业会聘请30%-50%的行业人士作为兼职教授参与模块教学、科研合作、学生实训指导等协同育人工作。(2)专业建设与管理协同:成立专业顾问委员会。奥斯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一些专业会顾问委员会主要由企业、政府等校外机构的重要人员组成,每个机构1-3人不等,每学期召开1-2次会议,主要是讨论与确立专业发展定位、教学计划修订、科研合作、学生咨询服务等工作。
2.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计划设计:推进实践赋能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FN的教科研设置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锻炼,其教学计划是围绕实践教学设计的,其中实践教学学时占比均在50%左右,一些工科专业甚至超过了60%,一些专业会设置独立的实习学期(Praxissemester)。
以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为例,其传媒管理本科专业在第1学期设置“新闻专业见习”,3个“项目模块”则分设置在第3-5学期,研究项目、毕业论文等实践模块则放在了第6学期;此外,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在借助假期完成三个专业集中实习。而在其“媒介与交互设计”本科专业则采取了7学期制,原因就是其中设置一个独立的实习学期。
3.模块化课程体系架构:从知识输入转向能力输出
模块化是FN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课程模块化实现了一个人才培养范式转变:从知识输入转向能力输出。(1)专业需先提炼出8-10个素能目标;(2)在素能目标的基础上提炼出15-20个学习目标,主要是围绕与专业相关的能力、运用方法的能力、跨专业的能力、关键能力等维度展开;(3)在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搭建课程模块,进而细化具体课程模块的能力目标。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传媒管理本科专业的模块设计主要集中在传播/沟通理念、内部沟通、新闻和媒体工作、新闻表现形式、网络媒体工作、传播规划、媒体效果研究、媒体系统、传播心理学、工商管理、沟通评估、沟通控制、传媒伦理和媒介法等领域。
4.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双能型要求
“只有应用型的教师才能胜任应用型教学和研究”,这是FN师资队伍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因此,FN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双能型的,以其教授职位选聘为例,必须具备三重基本资格:(1)学术资格:博士(具有从事应用型科研背景或能力);(2)职业资格:5年及以上的专业匹配性实践经验,其中在行业任高级职务(如部门经理等)2年以上;(3)教学资格:2年以上的兼职编外教师/科研助理/教育培训(需通过国家统一考试)等经历。⑥由此可见FN对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重视,这种高标准也导致了FN教授招聘难度和过程时长(平均所需17个月)越来越大。因此,有德国专家认为,通过待遇、工作量等改善提高FN教授岗位的吸引力已迫在眉睫。⑦
5.基于Workload的学习牵引:“教-学-考”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