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6-08 14:50 的文章

让人才交流助推地区协同发展

日前,北京市委组织部与青海省委组织部签署人才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畅通了京青两地人才智力的交流交往交融。据悉,双方将进一步深化京青两地人才发展合作,构建跨区域人才协作机制,推动人才交流由单向支援向双向合作转变。(8月3日,人民日报)

地区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给力”政策,以“低姿态”渴求高质量人才,但应看到,“抢人大战”背后,人才向一线城市涌动仍是当下主流趋势。如何打破区域局限,让人才流通起来,促进多地区协同发展,是当前各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探索和尝试的引才用才方向。

就以北京和青海来讲,五年来,已有84名北京专家与155名青海专家结对赴基层一线开展智力服务,为青海省解决基层单位技术难题、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支持。此次签订的新协议,是对以往服务活动的再次升级,不仅延续了以往的高层次人才组团参与的“京青专家服务活动”,还进一步拓展了党政干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互派挂职锻炼,支持北京市高层次人才通过多种灵活方式到青海工作和服务等内容,目的旨在一个,就是要让人才流通起来,通过信息、资源、智力共享互助,实现协同快速发展。

人才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只有才尽其用才能创造独有价值。让人才跨区域交流,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人才在不同地区工作,可以学习更多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做法,不断提高个人服务群众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素质,为更好开展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相互间取长补短,可以让两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经验互学、优势互补,为地方发展提供更多借鉴和参考。

当然,交流锻炼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还在于人才的自我调节。由于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工作制度的不同,人才在交流过程中难免感受差距,只有多从别人身上发现闪光点,少拿别人的不足当笑话,这样才能有所学、有所获,才可能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初衷,也才能让人才智力在区域交流中擦碰火花,达到双赢目的。

能力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潜能需要靠奋斗来挖掘。对于人才而言,只有在更广阔的平台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有更宽广的舞台施展才华。在交流中求学习、在不同岗位上得提升,无疑是培育人才的重要手段,希望类似交流活动能够在更多地方得到推广,真正激活人才潜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贡献澎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