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创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 洪敬谱)近日,在深圳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2018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结果揭晓,合肥位列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这是继去年合肥成为“黑马”首入榜单以来,今年合肥再度成为第三名。
合肥作为一座二线城市,为何受到外籍人才的如此青睐呢?4月下旬至5月上旬,记者在合肥市蹲点采访时了解到,作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城市,合肥正在多方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聚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格局。
筑起科技创新产业高地
早在2008年,安徽省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将合芜蚌试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列入重大项目,明确提出在合肥高新区建设新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
该中心目前具有科技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股权交易发布中心、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合肥高新区展厅、自助银行、深交所路演中心、科技商务洽谈区和为企业服务的有关单位。入驻的主要机构有安徽省股权服务集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安徽大学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有限公司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012年以来,共举办各类科技活动50余场次,新征集创业项目125个,累计为225家创业企业(团队)提供了创业服务。
合肥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合肥是诸多重大新型产业的聚集地,中国声谷就是其一。中国声谷是由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由安徽省信息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实施,项目旨在通过投资、招商、孵化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产业项目向中国声谷的聚集,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目前,依托中国声谷平台,合肥集聚了包括科大讯飞、科大国创、华米科技、中科类脑等480余家企业,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
记者在采访了解到,在该试验区128平方公里范围内,有2.8万余家企业,且大部分是高科技企业,仅仅在该区的望江路沿线就有10多家上市公司。合肥市委宣传部提供的资料显示,2018年,合肥全市生产总值7822.9亿元,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六位。10年间,合肥接连赶超8座省会城市。
“养人”环境助企安心发展
企业发展的关键靠人才。近年来,合肥高新区持续优化“养人”环境,把人才作为最大资源,坚持以产引才、多元育才、项目用才和实惠留才。
2018年10月9日,合肥国际人才城开城运行暨“合肥国际人才网”正式上线发布。人才城将建设“一个窗口,三大高地”,即:人才工作展示窗口,人才服务高地、人才政策高地和人才资源高地,旨在打造承载特色人才服务的国际化“人才之家”。
合肥国际人才城核心服务区坐落在该市高新区创新产业园二期,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同步推进侨梦苑、中德国际创新园、国际社区(人才公寓)等相关平台载体搭建,建设约5万平方米的人才城创业孵化集聚区;未来将结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滨湖科学城建设,同步服务安徽省、市高层次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形成立足合肥、面向全省的国际人才城辐射区。在合肥国际人才城核心服务区,设有高层次人才出入境和户籍办理、人才分类认定、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等业务窗口和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区,为来访高层次人才提供各类服务。
与硬件相对应是,2017年6月合肥市推出“人才新政20条”,直接对标沪杭等一线城市。2018年4月,合肥市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如果说前一个政策是为了“引人”,那么后一个政策就是为了“养才”。
近两年,多个城市的“抢人大战”持续升级,多地相继推出人才新政,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吸引大学毕业生、高层次人才落户发展。引人只是第一步,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滋养人才,才是关键。
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7年,他从北京博士后出站就抱着对类脑智能技术的认可和期待来到合肥,担任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对于中科类脑来说,合肥高新区是一方热土、一片沃土。无论是硬件环境、配套政策、对接服务还是领先意识,合肥高新区都展现出切实服务双创的强大意愿和实力。中科类脑自成立即落户合肥高新区,一路获得区、市、省等各级单位支持。
“在合肥创业,是一份情怀,也是一份荣幸。我们对在合肥创业有极大信心,并积极准备着从这里出发、拥抱世界。”刘海峰说。
高效服务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