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6-06 01:31 的文章

“爱码士”集结!高校将迎来IBM AI人才项目,你

近日举行的2019 IBM中国论坛“智能+”时代技术与产学合作峰会上,IBM大学合作部宣布启动人工智能等八大技能领域的产业技能学院项目,致力于携手中国高校培养面向“智能+”时代的卓越人才。IBM还宣布启动“代码集结号” 全球公益挑战赛中国区大学赛道,汇聚高校中的开发者们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倡导科技向善。

“智能+”时代技术与产学合作峰会由IBM大中华区大学合作部总经理周恩昌主持,现场群英汇聚: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徐永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黄河燕教授,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小燕教授,IBM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营销官周忆, 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林咏华、IBM研究院人工智能技术副总裁Aya Soffer、IBM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IBM中国系统开发中心总经理谢东博士在内的多位IBM高管,以及来自全国40多所合作院校的上百位国内高校院系领导和知名教授,共同就“智能+“时代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责任展开了深入探讨。

产教融合 打造“人机同行”元技能

“爱码士”集结!高校将迎来IBM AI人才项目,你

IBM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营销官周忆演讲

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三年内,全球将有超过 1.2 亿个工作岗位受到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影响,而现在技术的迭代升级已经远超过了大学课程翻新的速度。中国教育部于2019年3月正式公布了首批35所获准建设“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的大学名单,而产学合作、产教融将成为未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方向。

IBM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营销官周忆表示:“人机同行是‘智能+’时代的元技能,是企业成功的必经之路,也是个人成长的必修之课。元技能是指可以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能力,近十年来由于信息化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们会用电脑上网,微信构建社会网络,这些成为我们普通人的元技能。伴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机协作成为通往这个新世界的门票。未来我们的孩子进入职场面对的环境跟现在完全不一样,让我们这代人帮助他们营造一个智能+时代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未来能够成长和成功。”

IBM产业技能学院是面向“智能+”时代产业需求,为助力高等院校新专业建设和卓越人才培养所提供的产教融合整体解决方案。它由IBM全球大学合作部联合世界一流高校师资团队共同打造,覆盖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网络安全和设计思维等八个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以理论知识、技术实验、行业案例与创新方法四部分构成课程体系,以业界公认的数字徽章和面向行业开放的职位发布平台为学生提供择业导航。目前全球已有多家大学采用了该项课程计划。

以人工智能产业技能学院为例,其课程面向希望掌握所需的入门级技能以申请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工作的各年级专业的学生,职位包括计算机视觉技术员、自然语言处理分析师和/或机器学习工程师等。学生熟悉编程概念和数理统计以及具备基本的 IT 素养。学生通过72学时的学习,将了解人工智能的历史和演变过程,解释人工智能系统如何进行理解、推理、学习和交互,掌握机器学习技术和驱动此类系统的算法,探索能够理解语言和视觉的系统,并为现实世界中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和技术的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爱码士”集结!高校将迎来IBM AI人才项目,你

IBM中国论坛“智能+”时代技术与产学合作峰会

课程采用讲师培训班和学生课程授课两种形式。合作高校将指派符合要求的教师参加由IBM指定的讲师主持的讲师培训班。获得认证资格的教师将可以以学分课程或强化学习训练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所有通过课程结业考试的学生将获得业界认可的数字徽章,并通过IBM人才招募数据库,与IBM以及其客户、业务合作伙伴的职位需求匹配起来。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校计算机教指委副主任、新工科联盟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黄河燕表示:“今年3月,35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将首次在大学里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IBM的人工智能产业技能学院计划将能很好地支持这些高校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

“爱码士”集结!高校将迎来IBM AI人才项目,你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校计算机教指委副主任、新工科联盟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黄河燕